◎ 任善慶
高職教育教學及創新教育研究
◎ 任善慶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師資和教育教學的現狀是思想認識、學校定位和實踐環節上存在諸多問題。要促使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創新。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密切與企業的合作,以行業發展趨勢為導向設置專業、開發課程,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快建設和開發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加快建設“雙師型”、“技能型”師資隊伍。
高等職業教育與我國企業生產聯系密切,直接為企業培養輸送一線高技能人才,只有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密切與企業的合作,才能滿足現代化、信息化生產發展的要求和我國高新企業的需求。
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戰略是“高等職業教育必須面向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培養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實用人才”,這就要求高職教育既有理論知識教學又有實踐教學,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一線人才。
教學模式:過去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適應現代的高等職業教育。高職教育并不是短期培訓教育,而是既有理論知識教學,又有實踐教學的綜合創新教育。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把書本上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變成靈動有趣的影屏教學,把實踐性的教學變成模擬仿真教學。
實踐教學:陳舊的實驗設備已不能滿足現實的教學要求。實驗教學內容與現代生產脫節,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不適合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隊伍急需新技術、創新教育培養;實驗室管理應全天候為學生開放。
校企合作:現代職業教育單獨靠職業院校,已不能滿足人才培養的要求,只有校企合作,引進企業的技術人員,用企業先進理念和生產實踐培養學生,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和適應企業生產的高素質人才。
創新教育
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創新意識。現代企業高速發展,日新月異,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有新技術和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及創新教育的觀念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把握高職教育方向。高職教育面向企業一線工作崗位,所以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必須進行全面素質教育、創新創業教育,才能培養成企業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學生在校期間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讓學生畢業后與社會零距離對接。
適時社會調查研究,確立人才培養方案。目前,高職院校的建設必須與企業的發展相適應,只有充分進行企業調研,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制定出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育教學模式才能滿足企業生產發展的要求,才能培養出合格的高職人才。
創新人才培養
以行業發展趨勢為導向設置專業。成立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及企業技術專家組成專業建設委員會,由專業建設委員會設計調查問卷及專訪,面向專業確定其專業定位及典型工作崗位,召開專家座談會結合崗位要求,分析工作任務,明確所需知識、能力、素質,根據所需知識、能力、素質,結合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技術要求,構成專業模塊課程,形成系統課程結構,組織專家進行課程體系評審,進行優化調整并最終確定專業課程體系。
開發課程。校企合作自編特色教材、滿足教學需要。教材建設是創新教育的基礎,過去教材的編寫幾乎都是教學工作人員編寫的,其內容嚴重滯后社會企業的發展,不適應當前職業教育的要求,教材編寫必須引入企業技術人員,這樣,既有懂教育教學規律的教學工作人員,又有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共同編寫,教材內容適時變化,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引入行業和國家生產標準,把生產應用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編入到教材中去,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創新教學與考核。目前,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高考成績差別較大,高分達500分,低分到200分,同在一個班上課,面對入學成績差別較大的生源現狀,要“選擇和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去選擇適合我們教育的學生”。因此,改變教學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把書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變成有趣的影屏教學,把實踐性的教學變成模擬仿真教學顯得尤為重要。老師與學生建立微信群,課堂用多媒體,課下用手機,緊跟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考核以過程性考核為主,實行多樣化考核,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與特長,用綜合多樣的課程考核,激發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制定師資隊伍建設長期規劃。每年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學院發展定位、學科專業建設對師資的需求情況,按照滾動計劃的方法,對五年規劃進行修訂,形成逐年向前推移的新的五年規劃。加大學術帶頭人的引進力度。把高層次人才的引進作為重點,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建立能進能出,形成相對穩定的核心層和出入有序的流動層相結合的用人機制。實行外引內培并重的方針。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安排教師到對口企業實踐,引進企業高技能人才,邀請企業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與學院青年教師結成友好傳幫帶。加強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學術帶頭人、專業帶頭人的培養。在青年教師中實行導師制。選派有一定教學經驗和學術水平的老師作為導師,充分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通過定導師、定任務、定目標、全面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建設和開發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室的建設以基本技能訓練為主, 采取設備升級改造、換代等手段,通過技術革新、增添新設備等方式,逐步完善校內實訓基地的功能,將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成為與時代相適應、能仿真、能實踐,充分滿足基本技能實訓和綜合實訓要求的實訓基地。校外實訓基地主要建立與典型知名企業聯合建設。充分發揮企業的產業實踐優勢,為專業培養目標提供相適應的職業崗位,實施輪崗實訓。實訓基地建設要有長遠規劃和前瞻性,滿足學生當前和未來的需求,不但滿足實習實訓要求,同時滿足學生的生活需求,使專業人員對學生進行實時實訓指導。
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依托數字化校園建設項目,加強校企合作建設本專業的教學資源管理平臺,進一步完善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完成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實現教學資源網絡共享,為專業教學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平臺。根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加強核心課程的網絡資源開發,收集整理成功案例,形成系統、完整的電子教案、多媒體課件,學習單元資源平臺、能力訓練與測試系統、實現優質專業核心課程資源共享。完善習題試題庫,實現網絡學習資源共享。
準確專業定位,確定培養目標
專業定位是培養“應用型或操作型高技術的創新型人才”的關鍵。為了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在設置培養方案中需要解決以下幾個方面:
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過程中,突出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中適當加入發散性思維訓練的課程,同時各主干專業課程中也加入部分學時,對學生進行創新構思能力的培訓。
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積極采用項目化教學模式。把長期以來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學方式,改變成以問題為導向,項目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創新的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思考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能力。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真正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只管傳授知識,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動性和創造力。
以創新、就業作為才培養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與企業經濟與社會發展相結合,確立學校在區域經濟與行業發展中的位置,根據企業和社會的發展需求,進行實地社會調研確定人才培養方案,加強基礎知識能力教學,兼顧就業夠用教學,增加創新能力教學,增加職業道德教育,培養既能就業,又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創新課程設立與教學結構
課程設立。 建立綜合理論課程體系,打破以學科為主的課程體系, 以職業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以“職業能力”教育為培養目標。建立統一的相近專業的相近理論課程,適當增加專業課的選修課程數量,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學習潛力。
實踐教學。第一課堂,仿真和實踐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的作用,通過仿真教學的啟蒙和感知,使學生能很快把理論知識變成實踐能力,得到了綜合實踐訓練。第二課堂: (1)組建學生專業協會;(2)舉辦相關技能大賽, 培養學生專業能力;(3)引進企業一線人員為學生進行專業知識講座, 擔任部分教學任務;(4)建立學生創業實踐實體。
加強職業技能教育,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實行畢業證和職業資格證“雙證制”,使學生在上學期間通過專業培訓考取相關專業資格證書。為保證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到職業資格證書,在深入行業分析、職業分析、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的基礎上,在課程設置中加入相應的學習內容并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畢業生打下堅實的工作基礎。學生走向社會,不但要有職業能力而且要有職業道德,所以對學生進行必要的職業紀律和職業道德教育成為必然。只有使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必備的職業技能,才能成為企業生產合格的、具備較高職業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山東理工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