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網絡環境下五年一貫制高職德育工作有效性
劉麗
新時代網絡環境下,對廣大學生,特別是身心發展不夠成熟的五年一貫制學生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和影響,如何開展網絡環境下的五年一貫制高職德育工作。本文對五年一貫制學生的特點、網絡對德育工作的影響等方面,分析網絡環境下,創新高職德育工作模式與機制,提高德育工作有效性。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開始興起五年一貫制高職,這是教育部重點推行的一種教育形式。五年一貫制是指由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直接招收初中畢業生,中高職貫通,學習結束,考核合格就可以獲得國家承認的全日制大專學歷。從2012年開始,廣西加快發展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工作,安排40所自治區所屬高職院校招收五年制高職班,每年計劃招生不少于1.5萬人。
五年一貫制高職的優勢在于,它將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貫通,使學生及其家庭投入的教育成本降低,而教育效益和回報提高,在五年的時間里,既保證了高職教育的文化素質要求,又達到了國際上培養同類人才專業技術課程有效學時三年以上的要求。在專業設置上,它以經濟與社會需求為導向,密切貼切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深受社會歡迎,吸引了許多初中畢業生報讀。
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接收的學生是初中畢業生,當他們達到高職學校的錄取分數后,就可以直接進行為期五年的高職教育,這些學生在知識水平、學習能力等方面與高考畢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五年一貫制高職和三年制高職最大的區別在于前兩年的教學中,五年制高職新生無論是在身心特征還是學習需求都與三年制高職新生不一樣,且這一階段的學習既不同于普高教育,也差別與中職教育,所以五年一貫制高職前期在學生管理和德育機制有自己的特點。
五年一貫制高職段學生的特點:基礎薄弱、學習動力不足。五年一貫制學生都是初中畢業,知識水平、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偏低,選擇初中一畢業就讀高職。職業規劃不明確,沒有學習目標。五年一貫制高職新生年齡在15~17歲之間,思想水平較為幼稚,選擇的方向基本上以家長選擇為主,自己還沒有找到方向,也沒有學習目標。思想不成熟。大多數學生處于未成年階段,身心發育不夠成熟,容易做出一些過激行為,自制力也比較差。
五年一貫制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使學校的德育環境更為復雜。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的出現和普及迅速著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學生也因自身的角色和特點,成為對互聯網比較重視和使用得比較多的群體,特別是五年制高職學生,由于自身的不穩定和不成熟性,對網絡的反應更為敏感,更易受其影響。
五年一貫制學生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能力強。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處于15~20歲的年齡階段,年齡跨度比較大,在剛剛脫離父母家庭到高職院校就讀的時候,往往好奇心旺盛。進入學校,自由度相對大一些,他們很愿意嘗試新的事物,通過我們調查發現,有85%以上的五年一貫制新生都有自己的電子郵箱,學生在網上購物的人數占45%,他們很樂意接收網絡這個新事物。各高職院校也逐步認識到這一現象,利用互聯網開展德育工作,吸引學生一起參加。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學生的心理特點多樣化。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一般都是成績水平比較低,家長預估考不上普通高校,迫不得已上了五年一貫制高職,考試的失敗、成績水平較低,使學生心理存在比較大的落差,有一定的自卑感。再加上五年一貫制高職學生正處在青春期發育的中期,思想不夠成熟又要求獨立,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會引起他們對家庭、社會、學校產生抗拒行為。比如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處理不好人際關系;戀愛不會保護自己;禁不住種種不良誘惑,比如飲酒、抽煙。網絡的出現,特別是網絡游戲,讓他們在游戲中找到成就感和歸屬感,在虛擬網絡中使自己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認可,因此,很多五年一貫制學生沉迷網絡、聊天,很難自拔。
開設網絡素養課程,讓學生從消極的電子設備消費者變成智慧網絡人?,F在是一個互聯網改變世界的時代,與其將學生與網絡隔絕,害怕網絡對他產生不良影響,不如教會學生學會使用網絡,教學生使用不管是一臺手機還是其他任何智能電子設備,都能在網絡時代下應付自如,成為“積極與獨立的行動者、學習者、思考者”,我們把這種思維方式,叫做網絡素養。每一個學生都具備網絡素養,重點在教會學生能夠甄別垃圾信息、學會參與網絡共建,具備了這些素養,互聯網帶給他的好處才越多,對不好的抵制和抗爭能力才會越強。
建設德育網站,加強對五年一貫制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引導。高職院校在建設校園網站的時候,除了在校園網內容上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還應該建設有針對性的德育網站,真正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在網站內容的建設上,搜集各種媒體的德育教育資料,進行德育宣傳,還可以策劃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焦點和熱點話題,開設專欄進行討論,這樣可以增強德育工作的時效性。還可以利用微信、論壇、貼吧等網絡工具和平臺,使學生暢所欲言,搜集言論,掌握學生思想動態。
強調教師的主導下引導作用。五年一貫制學生屬于未成年人階段,教師一定要貼近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線下的德育教育中,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德育教育一定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學生的能動性是在教師的主導下產生的。
(作者單位:柳州城市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