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學,河南 許昌 461000)
促進新型城市化建設
——產業集聚、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韓敏敏
(河南大學,河南 許昌 461000)
國家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是城市化和產業結構的演變。這兩項的積極互動,是經濟結構優化和國家經濟良好發展的基礎。當今一些發達國家,產業化的發展方向和城市發展的產業結構已經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比較,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不一致,城市產業結構的演變和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實現在產業結構的過程中促進和協調發展新型城市化建設,這是一個國家發展需要考慮及妥善處理的問題。本文首先介紹了產業結構的演進以及城市化的發展,之后從單向線性模式角度,分別從結構轉型理論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要素流動與城市化發展兩個方面闡述了城市化發展和產業結構演變之間的關系。
產業結構;互動發展;優化;創新
國家經濟發展的兩大主題是城市化和產業結構的演變,兩者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形式,產業結構轉換是經濟能夠持續發展,推動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城市化發展也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工業化、城鎮化是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空間結構變遷的過程,兩者共同發展,互為動力。如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其升級發展,如何實現產業結構和城市化的發展,是發展中國家亟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因此,研究產業結構演變與城市化發展的良性互動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產業結構的演變和城市發展都面臨新的挑戰。
目前,發達國家產業結構和城市化的演進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發達國家普遍處于工業化的后期,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方向、產業結構的演進、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互動是不同的。第一,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在上升曲線上已進入高度停滯狀態。在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2008個城市中,世界城市已經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和地區的上游中等收入水平,有48.12%的國家和地區還處于低收入水平。這一差距還表明,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已不再是后工業化階段城市化發展的重要指標,也不能反映產業結構在城市化方面的影響。第二,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特別是在服務、信息和全球化的過程中,城市功能的轉變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一個重要現象,并最終促進城市向新的方向發展。
產業結構的演變和城市化發展中國家將面臨新的挑戰。而第一個發達國家在產業結構演進和城市化發展中將向其它發展中國家提供參考經驗,但我們不能忽視發展中國家面臨不同背景發展的這一事實。
產業結構演進與城市化發展關系的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一般來說,它們之間的關系由單向線性模型向雙向交互模式轉變。產業結構與城市化的關系是一個單向線性模型。產業結構的演進將推動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是產業結構演進的必然結果。這種模式是基于經濟發展理論的理論背景,研究的重點是工業化的發展,強調產業結構的演進是城市化的基本動力。該部分首先從產業結構和城市化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
1、結構轉型理論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結構轉換和結構的變化被認為是一系列相關的需求、生產等的變化需求,生產、貿易、就業反映收入分配模式的結構性變化在不同方面的水平也不同,庫茲涅茨(2011)指出,大部分的增長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變化,這些變化在人口增長中包括:產品結構,從農業向非農業生產活動,即工業化的過程;城市和農村人口分布的變化,即城市人口;經濟條件、產品分布、工業化和城市結構的相對變化,工業化是最重要的,在結構轉型的經濟發展階段,這是最基本的結構轉換的內容。城市化進程反映了空間地理結構轉變的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在一個特定的空間維度,經濟活動的空間模式與經濟的發展變化。城市化是經濟活動的最直接的表達空間變化,反映生產布局結構的變化,也是結構轉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經濟發展階段,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經歷不同的階段。H.Chenery (2010)也指出,經濟增長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將會有一系列的變化:一是經濟轉換的農業基礎產業和服務貿易;二是城市,這就是從農村到城市的移民人口。
中國近年來,城市化是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的速度在1978-1990年的年增長率為0.71%,在1990年-2000年的年增長率為0.98%,而從2000年到2008年,每年城市率增加了1.18%,不僅城市化的發展速度加快,而且城市群、城市圈的發展也很快。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北京天津河北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已經相對成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已經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反映了城市群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在中西部地區,都市圈的特點也很明顯。
工業化和經濟增長結構轉型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以經濟發展為根本出發點。經濟發展中最關心的問題是在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與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經濟結構的大量研究表明,發達國家實現國家工業化,帶來了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增長。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Golden dark,2009)。
2、基于產業結構演進的要素流動與城市化發展
隨著對行業的關注,制造業的升級,關于就業的彈性系數變低,第二產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據估計,勞動密集型的紡織業是資本密集型重工業的2.5倍。那么,這是否意味著這個城市不再是一個人口快速增長的城市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隨著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主要基于兩個原因:一是增加居民收入和不斷提高消費需求,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增長物品使用壽命,需求多樣性、迅速發展開發、旅游、交通、通訊和其他服務業務;二是社會企業間分工,企業發展,加大專業業務需求,生產金融服務、保險、咨詢和其他服務有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第三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較為靈活,能吸引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內部產業結構的演化是一個“U”型軌道。美國19世紀中期,該行業就業在30%左右,而第二產業相對提高。現在,服務業的就業大幅度提升,從1913年的43%發展到1980年的64%。因此,工業化發展就是吸收勞動力,隨著第三產業發展就是農業勞動力的吸收。
從產業結構演進與城市化互動機制來看,創造強勁的內需是支撐產業結構演進的重要途徑。城市化的發展是將產業的發展作為基礎的,同時將產業結構的轉換作為發展的動力。同時,城市化的發展也會使得產業結構的變動受到影響,并進一步得到優化。城市化進程的發展不僅會在經濟、社會生活以及人口當中引起變化,同時在空間上等方面也會引起變化,并帶動了一系列新的需求,所以也對產業發展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必定會推動產業結構得到提升和調整。在中國,消費是短板。創造強勁內需的關鍵是積極擴大內需。城鎮化發展,特別是加快發展中小城鎮化戰略是國內最大的需求。目前,通過城鎮化的發展,擴大消費的重要方式,是實現“高質量”的消費城市,城市化的發展會導致消費需求,優化消費環境,培育高消費群體;在農村消費市場,城鎮化是解決“三農農業戰略”,有利于加快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實現,積極啟動農村消費市場。因此,加快城鎮化發展是擴大內需,提高消費水平的重要戰略.。這就要求,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城鎮化水平,另一方面,穩步推進城鎮化進程,改變半城鎮化的局面,讓農民真正成為有能力的消費者。
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經之路。城鎮化的發展是對三農問題進行解決的重要方法,同時還是促進城鄉、區域間可以協調發展的強大支撐,更是推動產業升級、內需擴大的重要舉措,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發展,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而從上面的論述中能夠看出,在城市化發展的進程中,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比例正在下降,現代服務業的比例正在提高,經濟正朝著后工業化的方向發展,城市功能服務的趨勢也在進行。然而,這個趨勢還有一些問題。在整體制造業就業率下降的同時,制造型城市的比重也在上升;具有城市服務的功能和優勢僅來自傳統服務業和房地產行業等服務行業;金融保險業是對現代服務業具有重要意義的服務業,城市服務經濟在重組過程中必然會對其功能產生不利影響。
[1]辜勝阻、劉傳江:人口流動與農村城鎮化戰略管理[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辜勝阻:解決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思路[J].中國社會科學,2012(5).
[3]辜勝阻、簡新華:論農村人口流遷的雙重作用及其對策[J].中國人口科學,2012(4).
[4]辜勝阻:中國二元城鎮化戰略構想[J].中國軟科學,2013(6).
[5]辜勝阻、李正友:中國自下而上城鎮化的制度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13(2).
[6]辜勝阻、易善策、李華:城市群的城鎮化體系和工業化進程[J].中國人口科學,2012(4).
[7]辜勝阻、易善策、李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研究[J].2013(1).
[8]辜勝阻、李華、易善策:城鎮化是擴大內需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引擎[J].中國人口科學,2010(3).
[9]赫希曼:經濟發展戰略[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55-56.
[10]洪銀興:城市功能意義的城市化及其產業支持[J].經濟學家, 2013(2).29-36.
[11]胡鞍鋼:中國存在“四農”問題[J].經濟研究資料,2005(3).
[12]賈塔克(Ghatak,S.)著:盧中原等譯:發展經濟學(盧中原等譯) [M].商務印書館.2011.
[13]簡新華:產業經濟學[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閆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