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明 郝 源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的量化指標探析
◎張克明 郝 源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是高職院校反映地方政府支持、校企合作機制、畢業生就業和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貢獻等方面質量年度報告,它通過特定的量化指標分析,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示學校教學質量逐年變化情況,回答人才培養的出資方以及人才使用方的問責。
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是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建立高等學校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和《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提出關于“建立和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質量評價機制,各地和各高等職業院校都要建立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不斷完善人才培養質量監測體系”的要求,教育部從2012年起就將報告的總體結構做出明確要求,教育質量年報分為學生發展﹑教學改革﹑政策保障﹑服務貢獻﹑面臨挑戰和國際合作(2017年報告新加)等部分,并要求將落實高等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的舉措與成效﹑學校人才培養工作﹑創新創業教育﹑實際辦學條件﹑實訓設備配置水平﹑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生發展﹑校企合作﹑院校治理能力﹑大學章程建設等情況納入質量年度報告范圍。
人才培養質量報告是校方向人才培養的出資方和使用方進行的人才培養質量情況的年度匯報報告,重在通過數據的分析和案例展示教學質量逐年變化情況,回答政府﹑學生﹑家長﹑行業和企業的問責。
通過對中國高職高專網“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專欄”已公布的廣東省4所﹑天津市4所﹑陜西省4所(其中,國家示范高職6所﹑國家骨干高職4所﹑省級示范高職2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2015~2017年度報告進行整理,依據教育部對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的結構總體要求和“計分卡”﹑“資源表”﹑“服務貢獻表”﹑“落實政策表”﹑“國際影響表”等5張表格,總結形成了能夠全面展示高職院校的發展情況﹑反映人才培養質量水平的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的量化指標。
學生發展
通過學校招生質量﹑培養結果質量和培養過程質量等量化指標來反映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量化指標主要包括:
招生質量
招生口徑(統招﹑自主招生)的計劃招生數和實際錄取數﹑報到數和生源質量分析(同類高校被考生首選比例),高中生與三校生各占比例和生源分布地區等。
培養結果質量
準時畢業率﹑就業率和對就業現狀滿意度﹑畢業生對母校總體滿意度和推薦度﹑畢業生獲得職業資格證書的比例﹑理工農醫類畢業生的工作相關度﹑工作與個人期待吻合的比例﹑用人單位滿意度﹑上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后月收入和往屆畢業生三年內職位晉升情況﹑創業人才比例和專升本比例等。
培養過程質量
課堂教學:畢業生對專業核心課程﹑思政課﹑創業課程﹑網絡課程﹑素質課程等課程滿意度及重要性評價。
實踐與實訓:在校生對實踐和實訓的滿意度﹑畢業生工作后對實踐和實訓的有用性評價。
學生活動:在校生對社團活動的滿意度﹑畢業生對社團活動的有用性評價。
學生服務:新生對入學教育的滿意度﹑畢業生對就業服務﹑創新創業指導﹑心理健康咨詢服務的有效性評價﹑在校生對各類獎助學金發放滿意度﹑大學生醫保投保率﹑人身意外傷害險參保率﹑學生實習責任保險投保率﹑學校提供勤工儉學崗位人次數量和行政與后勤服務的滿意度等。
教學改革
通過學校專業體系﹑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師資隊伍﹑質量監測﹑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辦學條件﹑校企合作等量化指標來反映學校的教學改革成效和效度。量化指標主要包括:
專業體系建設
建立科學﹑規范的專業結構體系,本學年專業建設投入經費情況﹑新增﹑停辦﹑停止招生情況,現有專業面向哪些行業,有幾個專業大類。建成全國﹑省級教改試點專業﹑省級重點專業和校級重點專業情況。
教育教學質量工程
教育教學質量工程配套的政策制度﹑教改科研經費數﹑教改科研項目量﹑重點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精品資源共享課程﹑一體化課程﹑優秀教材﹑專業教學團隊﹑實訓基地﹑大學生實踐創新平臺等建設項目。
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現代學徒制度﹑產教融合﹑校企協同(雙主體)育人機制下,總結學院重點專業的特色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冠名學院﹑訂單班等建設成效。
課程改革: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主要是專業核心課程﹑思政課﹑創業課程﹑網絡課程﹑素質課程,教學改革包括課程標準﹑教學模式﹑考核方式﹑特色教材﹑配套資源等。效果:課程資源﹑課程體系﹑國家級精﹑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特色教材﹑優秀課件獲獎情況,新增國家﹑省級教學成果獎(明細表)。
師資隊伍
師資規模與構成:學院現有教師總數(折合數),其中,校內專任教師人數,師生結構比例。本年度教師年齡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學位結構﹑學緣結構﹑專兼職結構變化情況。
專任教師隊伍:引進高水平師資引進數量﹑專任教師到企業鍛煉人次﹑師資培訓率,雙師素質教師比例變化情況;獲國家﹑省級教學團隊﹑教學名師和教學競賽獎數量﹑獲取專利﹑承擔教科研﹑在各類公開發行期刊發表論文﹑參與編寫教材﹑完成企業技術服務﹑員工培訓﹑師資培訓﹑指導同類院校教學建設成效;學生﹑督導評教優秀率。
兼職教師隊伍:聘任兼職教師﹑兼職專業帶頭人數量,兼職教授來我院開展各類學術﹑指導教科研項目﹑參與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實驗實訓室建設﹑課程標準制定﹑教材開發與編寫情況。兼職教師承擔理論課教學﹑校內實訓﹑生產實習﹑企業頂崗實習等教學任務每人年均承擔學時數。
質量監測
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立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質量監控體系與制度建設。開展人才培養質量診斷與改進工作﹑落實巡視診斷整改措施,嚴把教學質量管理。
實施教學過程監控:教學實施情況檢查﹑三級聽課制度實施,學生評教﹑教師評教﹑同行互評﹑校領導聽課﹑學院領導聽課與教師同行聽課。教學例會﹑督導例會﹑教師座談會﹑教師評學交流會等。建立教學信息反饋制度﹑企業評價制度。
信息化管理中心:學校現有信息化系統數量﹑本年度使用情況﹑數字化校園累計登錄使用人次數量﹑校園一卡通服務類別,使用人數。
信息化資源中心:信息化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網絡課程﹑微課﹑教學資源庫﹑信息化課程,各類數字資源容量數。
辦學條件
辦學經費:年度辦學經費總收入及其結構,教學經費支出比例﹑生均培養成本及收入支出比率等。
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新增建筑面積﹑占地面積﹑圖書館文獻總量,電子圖書﹑體育場館﹑教學儀器設備﹑教學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固定資產﹑新增校內實訓室校外實習基地等。
實訓設備配置:校內學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制度建設﹑新添實驗實訓儀器設備數﹑新建﹑擴建校內實訓室﹑校內實訓基地,新增實驗實訓設備價值總額﹑新增實驗實訓基地面積﹑實訓崗位數和工種數﹑學生頂崗實習接納能力數﹑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數。
校企合作
制度建設:制度和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合作辦學長效機制﹑產教信息互通機制﹑校企文化融通機制﹑資源共享機制﹑人才共育機制等)﹑校外實習基地遴選標準制度。
校企合作育人成效:定向培養項目﹑合作就業項目﹑合作制訂標準﹑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培育雙師結構團隊﹑共建實習實訓基地﹑與企業簽訂各種類型的校企合作協議﹑科研成果和專利項目﹑人才培養水平顯著提高(雙證書獲取率﹑省級以上獲獎)﹑高質量就業﹑在合作企業就業人數﹑一次性就業率穩定率﹑專業對口率﹑用人單位評價優秀率等。
國際合作
通過學校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國際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開發國際專業標準﹑開展師生交流互訪﹑學術科研合作﹑學生聯合培養﹑國際大賽來反映學校國際合作的成效和效度。
政策保障
主要通過政府招生政策﹑就學政策﹑生年均財政撥款﹑學生資助政策﹑專項項目經費支持﹑就業政策﹑創業政策等量化分析,來反映政府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支持情況。
服務貢獻量化指標
主要通過培訓非學歷學生規模及課時數﹑為本地企業的新雇員提供職前培訓規模及課時數﹑為行業和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本地企業提供技術開發和咨詢服務的收入總數﹑合作幫扶﹑對口支援本地其他職業院校活動開展情況﹑為本地提供志愿者服務人次等指標的量化分析,來反映學校在服務產業和中小微企業技術發展﹑社會培訓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大學章程建設量化指標
主要通過機構改革﹑制度建設﹑黨建工作﹑干部隊伍建設﹑廉政建設等指標的量化分析,來反映學校學校在大學章程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
機構改革:制定出臺學校新章程,以法律規制的形式明晰學校組織架構﹑治校規范﹑權責關系﹑學術自治﹑運行機制等。
制度建設:完善和修訂學校關于校企合作﹑財務運行﹑績效考核﹑目標責任管理﹑資源籌措的市場化﹑教學建設的項目化﹑學生管理的精細化﹑公開競聘的選拔﹑工作規范的約束﹑師生權益的保障﹑意見收集的反饋等各項機制。
黨建工作﹑干部隊伍建設﹑廉政建設:“挑戰與展望(期待)”部分提出了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問題,指出了高等職業教育努力的方向。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量化指標的確定,便于進行校際間的橫向比較,促進校際間的交流與學習。也能更好地進行校內的縱向比較,看到進步,尋找差距,細化工作,有據可循,對學校各項政策制定﹑各項工作完成的質量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當然,在參照執行人才培養質量量化指標時,也要注意幾個方面:一是實事求是﹑平和心態。要遵循高職教育教學規律,保持正常的教學和工作秩序。壓力過大﹑心態失衡﹑功利性過強,容易導致盲目攀比﹑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從而違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發布的初衷。二在編制質量報告時應適當挖掘和插入與量化指標相關典型案例,提高可讀性和說服力,使質量報告更加真實﹑生動和易“懂”。三是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改革﹑探索﹑創新是人才培養中不變的話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維指標又要不完全維指標而行,要創造性的開展工作,才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人才培養質量量化指標體系,才能不斷提高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單位:陜西工商職業學院)
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建設項目:鞏固學校、省和國家三級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進一步提高年度質量報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讀性強化對報告發布情況和撰寫質量的監督管理建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