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
基于“教育供給側改革”下的高校英語教學
◎孫宇
目前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改革模式已然成為教育界重點討論的問題。由于大學英語教學活動出現大班化、教學手段簡單化的局面,所以從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探尋問題,能快速地找到問題解決的有效路徑,其中包括目標的技能化、手段的多樣化和內容的超市化等幾個方面。在這些內容中只有找到對應的問題解決路徑,才能讓相關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更能讓教學活動滿足學習者成長和發展的需要。
目前業界十分重視課程教學的改革,相關的實踐教學成果展示也開始日益涌現出來。其實大學英語教學的相關問題均與教育供給側有直接聯系,均要以教育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探尋問題,這才能真實的提升教學的質量,從而為社會培養出獨具特色的人才,實現無縫式的經濟對接發展需求。
第一,教育供給側改革是讓教育活動能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增加其創新性,最終培養出能滿足社會需要的人才,既讓教育者提供適應消費需求和消費習慣的教育模式。由于學生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所以就要讓學生能走出校門,進入到社會上應用所學知識。基于此,傳統的教育培養方式、課程設置模式、評價方式等都要進行適度調整,在轉變傳統僵化思想的同時,突破傳統的教育中單一、缺乏個性的做法。教育活動開設期間只有供給端能實現教育供給需求,創新教育供給模式,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第二,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實施前提是需要豐富現有的供給結構,以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化的教育資源,并改變傳統的僵化教育思想。教育活動的開設若能滿足多元化和可選擇性,就能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更為靈活的使用知識,這其實也是尊重學習者的重要性標志之一,更有利于人才的發展。
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的特點能夠獲悉,教育供給側改革模式的推行的具體方式是創新現有教育模式,給學習者更多選擇知識的機會,以提升現有教學質量。另外,大學生有更多選擇他們知識學習的意愿,所以教育者應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學產品,便于學生自主選擇,這也是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
教學手段簡單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開始逐步應用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活動中,這能讓大學英語教學活動逐步實現現代化的教學模式,也能讓教學的內容更為生動,場景更為真實,教學的手段更為簡單。
使用便捷的多媒體設備能讓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板書期間,合理的安排教學時間,避免在板書上浪費時間,從而能讓課程教學結構更為緊密;另外也能增加課程教學的容量,使教學的內容具有直觀呈現性,但是存有的弊端是課堂節奏過快會讓學生失去很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甚至部分教師長期使用多媒體設備帶來教學的惰性,已經不去認真的準備課堂上的板書排列模式,而是直接在網上下載模板套用,這就讓英語課堂教學手段更為簡化,成為教師對PPT的內容的復述。長期使用這種簡單、乏味的教學手段,能讓學習者失去對大學英語內容的興致。
教學形式大班化。經濟正在日益發展,高校的招生規模也在逐年擴大,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出現了大班化和合班化的狀況日益嚴重。但是這種大班化教學模式的開設,就猶如具有個性化消費需求的人們,開始進入到貨品量單一的商鋪中,這將極難滿足他們的消費需求,甚至很多消費者會敗興而歸。同理,大班教學將全國各地的學生全部集聚到一起,他們在英語基礎差異不一,聽說讀寫能力較差的情況下,顯然不能在同一個環境中進行學習,在這樣大的課程中開設學習,英語學習就猶如參與一場講座,能真正得到英語實踐的機會較少,能被教師關注的幾率也很少,所以學習與訓練的機會自然會少很多。加之,課堂上人數眾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機會很少,即使存在師生互動,很多學生基本一個學期能發言的機會也很少,學生長期在此環境中所以大學課堂英語教學中互動的機會少,學習效率偏低的狀況就難以避免了。
教學目標技能化。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活動的開設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既讓學生具有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這能讓學生今后的學習中能具有英語口頭表達和書面信息交流的能力。我們知道大學英語課程活動的開設先要運用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通過口頭交流的方式,用英語獲取一手科技信息資料,然后使用英語傳授中華文明。因而教學活動開設初期未能更好的達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就要回歸教學活動的本質,從課程教學的要點出發,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并著重培養學生的聽說技能,科學合理的設置聽說課程,讓學生先學會表達英語,然后設置讀寫課程,讓學生具有應用英語的能力,這樣開展的科學評價方式能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升,同時對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有極大的補充。
對學生進行聽說訓練的時候,一方面要給學生選擇合適的教材,也可以給學生收集相關的英文影片,讓學生通過實際英倫文化的接觸,對英語這門語言有新的認識。譬如,較為常見的英語節目CNN、BBC等新聞類欄目,學生應該多接觸,教師可以適度的帶領學生進行觀看有趣的新聞事件,并在結束后與學生一起討論,不僅要討論起語言的應用模式,更應該重視背后的英倫文化內容,使學生能真正的透過顯現看本質,真實的透過英語這門語言看到相關英語國家的文化內涵,這對學生開設英語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教師為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相關的教學資源做成課件,在課堂上開展延伸性教學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更多書本以外的英語知識。并且要求所有的學生在課外最好每天有30分鐘的英語新聞聽力練習,使學生熟悉英國人的語言習慣等,同時大量真實材料的輸出能讓學生的聽說訓練得到更好的強化。故此在此基礎上更要重視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訓練,使學習者能使用英語對新聞的要點和或者重要時事進行敘述。課程教學活動開設期間更要重視課外試聽練習的跟蹤,每隔一段實踐就要做一次聽說抽查練習,讓學生能具有拓展學習進度的能力。測試結果最好全部記入到期末的總評當中,這樣能更好的強化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內容超市化。從教育供給側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能看到大學生英語課程教學活動的開設需要豐富教育的供給結構,更要為學習者提供部分可選學校資料。所謂的教育內容超市化,既能為學習者提供部分資源豐富,內容可選的英語教學資源。
教育可選性主要是在超級市場內,將所有的知識全部羅列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決定選擇哪種知識開展學習活動。這就猶如自選超市中的商品,能勾起人購買的欲望,能促進消費發展。目前的大學生英語教學活動中要求由學習者自己來進行成才和成長需要,所有的學習者都要進行自我定制,設置對應需求的課程教學內容。
從教育供給側角度看待問題,我們能獲悉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期間,不但要對現有的供給端進行改革,以提高供給質量,更要在滿足學習者個人需求的前提下,讓教學的結構、內容、形式更為豐富,同時也能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改革措施開設期間最好從目標技能、超市化和多樣化等角度考慮問題,通過找尋專業化的解決路徑,使問題的癥結能得到有效的解決與完善,這樣才能滿足學習者的成長需求。
(作者單位:遼寧金融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