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家平
摘要:生活習慣,影響人的一生,作為教育者就要努力地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愛他們的成長,讓他們乘風破浪,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關鍵詞:生活習慣;美好生活;培養方法
“習慣”就是不需要特別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別人的監控,在什么情況下就按什么規則去行動。習慣一旦養成,就會為成才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成為支配人生的一種力量。所以說,如果學生能在中小學階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終生受益。
作為一名處于教學一線的教師來說,生活習慣對學習習慣的影響之大,筆者深有體會。比如學生生活上粗心大意,老是丟三落四的,學習上亦會如此:會犯數字代錯、計算失誤、看題不清楚、漏做題目等錯誤。比如在家做事拖拖拉拉,學習上也會拖拉:有些學生放學后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做作業,而是過足電視癮,然后經過家長無數次催促才寫作業。由此可見,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當前學校教育重“智”輕“德”,突出了對學生知識水平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嚴重阻礙了學生全面發展。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和新課程改革的大力推廣,中小學教育較以前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依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并且有逐步減弱的發展趨勢,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學習方面:學習目的不明確,興趣不濃,缺乏主動性;對自己要求不嚴,課堂注意力分散,反應不積極;對待作業,敷衍了事,急于求成,書寫潦草,從不注意作業的規范要求;對待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不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抄襲作業“蔚然成風”。
(2)生活方面:道德觀念淡薄,行為舉止輕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確對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對父母的依賴性嚴重,不喜歡與人溝通,生活秩序混亂沒有規律,性情孤僻;勞動意識不強,勞動技能差,享樂意識逐漸增長……所有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全面發展。
1.寬嚴適度的規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實
每一個學校肯定都有一部詳盡的校規校紀、甚至校訓,可是并不是每個學校都能將它真正的灌輸到孩子的內心深處,讓它活化為孩子日常生活的行為習慣。我校落實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一絲不茍的溫習和檢查。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上除了老師們用精彩的發言對孩子的思想和品德進行教育外,還有學生競選成立的自主管理的學生會對上周校園內的不文明現象進行的總結和批評,對好人好事和文明宿舍和班級的表揚和獎勵。讓孩子們充分的享受成功的喜悅,并將自己時時和集體聯系在一起,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這樣既在各種活動和比賽中張揚了自己的個性,又在宿舍班級的常規評比中培養了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
2.用慈心和“偏”心給與孩子最大的關愛和尊重
所謂慈心就是給孩子以無私的關愛,本來一種好的習慣的養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允許學生習慣的形成有個過程。 任何人,包括我都還會有犯錯的時候,何況未成年的學生呢。要用最大的容忍度包容學生,學生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還不知道,知道了還不認錯,認錯了還不改正。用最仁慈之心教育學生,幫助學生,關愛學生,讓學生積累下好的習慣。
所謂“偏”心指的是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比如一名學生喜歡書法,但語文成績奇差,在這時候,可能有老師就會挖苦打擊,企圖用激將法讓他進步。其時這種方法往往是適得其反的,甚至于讓這名學生連書法也不喜歡了。這個時候應該適時的為他推薦一些名人書法,讓其學習,進而促進他對漢語、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
3.率先垂范,為人師表
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行為表達著情感,學生從教師行為中接受著情感的熏染和啟迪。這是因為教育是人與人心靈上的相互接觸,教師所表現出的道德面貌,既是學生認識社會,認識問題,認識人與人關系的一面鏡子,也是學生道德品質成長的最直觀、最生動的榜樣。因此教師必須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為,才能達到育人的目的。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要想使學生受到良好的影響,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師、家長就是無聲的力量,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為教師、家長,要求學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平日,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儀容、飲食、衛生、社交、活動等,在文明行為習慣上給孩子以榜樣的作用,從而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覺地向其學習。
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教育意義。因此對于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以教師的示范帶學生的規范。例如:從衛生打掃入手。和學生一起動手把教室、宿舍、清潔區等地方的衛生打掃做到從上到下、由里到外、仔細的清掃和擦洗到位,然后再把東西擺放整齊;通過這樣多次這樣垂范訓練使班級里的學生自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家校配合,社會支持
一個人的習慣是長時期形成的一種傾向性行為,良好習慣的養成有一個相當長的沉積過程,而不良習慣的形成似乎要容易得多,這就好比走路,上坡要難得多,但下坡就要快很多了。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個老師們眼中的好學生,怎么會兩三周的時間就能變個樣。對不良習慣的矯正就是爬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教育過程。在這個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力量必須一致,這樣才能保證習慣培養的經常性,從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否則,只能是時好時壞。有的老師經常抱怨5<2現象,即學校辛辛苦苦教育5天不如家庭和社會對學生2天的影響,這是由于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教育不一致,相矛盾的影響。對此每學期通過走下去或請進來的方式與學生家長溝通交流,及時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現狀,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
有一位哲人說過:“一個人走入社會以后,將大學學到的知識都忘了,最后剩下的最有用的就是習慣。”讓我們從今天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他們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棵小樹苗只有在我們的辛勤澆灌,不斷扶持下才能成為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張海珠, 武海虹. 淺談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J]. 希望月報, 2006(2):41-42.
[2]林肖華. 中職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J]. 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4(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