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明
儒學對現代中國政治方略的影響
◎劉愛明
對于傳統儒學,是一個正負兼容的復雜體,珠璣混雜。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有很高的地位,而在現代,儒學仍對中國政治方略有極大的影響。在新時期下,為了全面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發展,必須科學地分析儒學對現代中國政治方略的積極影響和負面影響。
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體系中,儒學是十分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進入新世紀以后,政治界關于儒學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作為傳統的政治思想主體,儒學是時代的特定產物,是為特定階層統治權力而服務的,但是儒學思想中的很多觀念,在現代社會進程中有很大的貢獻,如“禮義廉恥”、“仁愛忠恕”、“天下為公”等,對傳統儒學的經典政治思想進行研究,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有極大的幫助。
民本思想對“以人為本”的政治影響。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王朝的更迭幾乎都是起源于農民起義,這也驗證了儒家“得民則得天下”的觀點,儒家思想認為,統治者應該實施仁政,要將關注點集中在百姓的實際利益上,要通過實際的利益來穩定、安撫民心。在儒家民本思想上,一方面強調物質利益關注,另一方面強調要從情感方面關愛于民,統治者要讓民眾將“國”看成“家”,把自己定位成家的成員,這樣才能更好的實施民眾管理。
新中國成立至今,取得的成績均是來源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如果缺乏了人民群眾的支持,很難獲得豐碩的成果。毛澤東同志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江澤民同志的“三個代表”,當今黨中央的“以人為本”政治思想,均是將人民群眾放在政治首要位置,而這與儒家民本思想有極大的關聯。儒家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人為本,本現則國固”等思想,引導我們認識到了民本的重要性,讓我們明白國家的長治久安與人民的支持有直接關系,為此在現代中國政治方略中,特別重視人民,將人民看做國家的主人。
天人合一思想對可持續發展的政治影響。在儒學中,天人合一思想表明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人應該立足于整個生態環境,與自然相通,與自然和諧一體,為了實現和諧發展,儒學提出“盡物之性,節制欲望”的觀點。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自然環境遭受到嚴重的破壞,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局面,兩者矛盾日益加重。這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人與自然兩者的關系,對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指引。
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總指導戰略,要求對環境、資源、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嚴禁資源浪費,杜絕先污染后治理。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該樹立協同發展、和諧共處的思想,在經濟發展中,要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實現資源環境、社會發展、經濟建設的協調,促使環境優美、社會進步,人民幸福,達到天人合一。
和合思想對一國兩制政治思想的影響。在儒學中,和合文化是最高的道德規范,在和合思想中,“和”代表著“和善、和諧”,“合”代表著“符合、相合”。儒學認為,“和”是天地間最基本的原則,契合天地之道;“合”是自然人倫中最基本的原則,雖然儒學的發展,和合思想也不斷發展,其影響也越來越深遠。在現代中國,儒學的和合思想精髓得到了發揚,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央政府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僅強調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也強調過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合作。同時儒學的和合思想還促進了中國的和平統一,受和合思想中“和而不同”觀念的影響,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偉大政治方略,促使香港、澳門和平回歸,可以說儒學和合思想與一國兩制政治思想十分契合,不僅具有時代特征,同時也有歷史文化沉淀。
等級特權的負面影響。在儒學中,特別推崇等級特權,“明貴賤,辨等列”,提倡“尊卑貴賤,不逾行次”,這種等級制度看似“臣有定職”,實則是利用下級對上級的盲目心理來鞏固統治地位。儒家等級特權制度的產生,使得政治等級得到進一步加強,盲目崇拜權力,認同特權,欺壓卑者,即便在現代中國,也難以徹底擺脫等級特權的影響。在實際中,官貴民賤,公仆成為主人,特權階層擁有普通民眾無法想象的“神通”,憲法規定的“人人平等”被特權階層“以權制法”,從而嚴重的影響到現代中國政治的規范化、科學化發展。
集權專制政治的負面影響。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集權專制的國家,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政治上,君主擁有無可匹及的權力。儒學和集權專制政治有很深的關系,儒學思想從各個方面對集權專制政治進行維護、認同,在家庭中,存在家長制、一言堂的現象;在社會上推崇個人崇拜;在政治體系上,權力過分集中,帶來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鄧小平同志提出集權專制政治現象與中國歷史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聯,而這種影響是很難在短期內消除的,儒家集權專制政治是現代中國實現民主政治建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人治政治的負面影響。人治是對現代民主法治相對立的一種病態政治,在儒學中,十分推崇人治,儒學的產生、發展幾乎都是沿著“為政在人”的思路進行的,儒學提出“賢人政治”,希望統治者通過修身、養性,成為“圣賢”,從而實現國家的穩定。但事實證明,僅僅依靠人的自覺、道德支撐來維持國家和諧是不行的,在現代政治領域中,儒學的人治觀念還有一定的影響,如權法倒置,將領導的話當成“法”,久而久之領導則成了“法”,法治也變成了人治。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展現出中國依法行政推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表明廣大公民的法治意識、權利意識缺乏。人治政治問題的解決,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努力,要從儒學的“強調集權”上升到“強調權力”,從“個體素養”轉移到“集體素養”上,改變以往只注重道德,忽視制度機制建設的局面,這樣才能推進現代中國民主法治建設。
作為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基礎,儒學蘊含著豐富的中華精神,立足于21世紀,對儒學進行過審視,雖然儒學的政治倫理思想框架已經不適合現代中國政治方略,但是儒學思想中的很多觀念,如民本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合思想等都對中國政治方略有極大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鑒。
(作者單位:湖北省安陸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