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強+楊輝+張亞娟+李翠霞
[摘 要] 面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式和當前巨大社會壓力,“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已經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和方向。基于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大類招生現狀,通過文獻查找、問卷調查、走訪觀察以及結合教學實踐中切身體驗,對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類招生進行利弊分析,對完善經濟管理類專業大類招生制度具有極大參考價值,也能夠促進高校基礎教育的完善。
[關鍵詞] 大類招生;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12-0032-02
一 大類招生進行專業分流對學生的影響
(一)避免了考生以“專業無知”進行志愿填報的現象
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專業進行大類招生。考生在填報志愿時,直接填報所選院校的大類名稱即可。通過該方式錄取的考生需要在本科階段前1~2年統一學習基礎課,大二、大三時再通過對學科、專業的學習和了解后結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再在所在的院系大類范圍內自主選擇專業。如在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招生專業中,金融學、保險學和國際經濟與貿易學3個專業統一以“經濟類”招生,考生若心儀3個專業中的一個,就只需要填上“經濟類”即可。在大一和大二期間,經濟類的學生統一上一樣的課程,這些課程包括金融的基礎課程、保險的基礎課程、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基礎課程。在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考生面對眼花繚亂的專業會感覺到選擇的困難。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有相當的盲目性,不了解大學的學科設置,對自己將來究竟選擇什么樣的職業發展方向還沒有成熟的想法。而了解大學、了解自己都需要時間。通過按大類招生進入大學以后,考生可以有更充分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各大類下的各個專業內容,邊學習、邊選擇,合理地選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這對于不太了解大學專業的高中生來說,多了一次認清專業的機會。考生填報志愿可供選擇的范圍更寬。按院系招生,若干個專業“濃縮”到一個大類里,考生選擇某一類專業,實際上就等于選擇了好幾個專業。
(二)大類招生為學生自身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機會
大類招生的全稱應該是按學科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大類招生是相對于按專業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種改革。按大類招生是高校根據我國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做出的教學改革,并不是相近專業的簡單歸并,而是涉及到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學校教學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也是學校進行內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考生由于社會經歷的局限性,在高中之前對大學專業的接觸相對較為片面,嚴重限制了學生在選擇大學專業時對自身的合理審視,從而造成自身自我認識的局限片面,不利于學生的專業化發展。通過大類招生有助于學生在大學的基礎培養階段對各個專業有一個重新的了解,多了一個重新審視自身的優勢及特長的機會,結合自身實際和興趣重新認識自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從而更加容易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價值,提高高校人才教育培養的基礎。
(三)大類招生、專業分流增加了學生在校學習的壓力
考生由原本高壓式的高中生活一下子轉到自由型的大學生活時難免會學習懈怠。由于高校學科資源的有限性,每個專業都不可能接納大類所有的學生,更不允許出現教育資源的閑置情況。參考大一學年的學習情況進行專業分流,是每一名通過大類招生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此問題的壓力下,繼續進行學習是大學生自身的必然選擇。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以經濟類為例,金融學、保險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三個專業在進行專業分流時分別都設置了最低填報人數為30人,學生都要為進入自己心儀的專業,而免于被分配到其他專業,在大一學年努力學習進而提高自己的智育成績。
二 大類招生進行專業分流對學校的影響
(一)大類招生迎合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
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是按大類招生及培養的出發點,它能夠較好地順應市場經濟發展及社會生活多元化對人才的要求,具有極大的彈性,同時也順應了當前國際形勢,符合當今國際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方向。在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的大學,學生均在本科階段前3年或者4年學習廣泛的基礎課程,在高年級或者研究生階段選擇所學專業,而且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專業、院系甚至學校,這種模式可以較好地實現更廣泛的通才教育。
大類招生使新生入學后在大學四年內能夠得到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避免了由于過早進入專業學習而致使學生知識面狹窄、基礎素質欠缺現象的出現。同時,學生在經過一年的大學生活和通識教育后,對自己的專業興趣極其未來的就業方向都有了初步的認識,選擇專業更加趨于理性,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有利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創新型人格的塑造。
(二)提高辦學效益,優化高校內部的資源整合
通過實施“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政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過去由于按專業招生導致其專業設置過細而造成的教學資源分散、整合程度不高的局面,發揮院系在教學過程中的指揮和統籌作用。“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政策有利于師資、設備等各項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及協調使用,從而有效提高學校的辦學效益。院、系按照“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要求,構建新的學科體系和課程體系,實施模塊式的課程設置,有利于學分制的實行和拓寬專業覆蓋面。
(三)大類招生使生源質量得到了提升
因為學生就業受到社會走向的影響,同時人們的職業價值觀念也存在差異,在高校招生的過程中報考各種專業的生源很不均衡。“冷門”專業鮮有人問津,新生質量得不到保證;對于“熱門”專業考生趨之若鶩,人滿為患,錄取比例超級高。按照大類招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緩解這個矛盾。大類招生在給學生一個提供更寬的選擇范圍的同時,又將選擇期后移。這樣的招生政策可以吸引更多的優秀考生報考合適的學校合適的專業,有利于提高生源質量。endprint
三 大類招生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看似公平的專業分流制度暗藏不公平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專業分流采用的是大一學年的智育成績與入校時的高考成績綜合,此即為進行專業分流成績。對專業分流成績進行排序,然后根據學生的專業意愿按照專業分流成績進行分配。專業分流成績計算方式:
高考分數折算=×4+1 在此種模式下,高考分數的折算參考了考生所屬省份的一批次分數段,看似合理的計算方式卻顯得極為不合理。由于考生所在省市的地域差異,高考試卷的難易程度、考生所屬省份當年高考成績的集中程度以及所屬省份的一批次分數段的高低都成為影響該項高考分數的最后折算,基數的不同對不同省區考生之間存在專業分流的不公平現象。可能兩名同為所屬省份東北農業大學招生理科第一名的考生,最后折算的高考分數相去甚遠,最后導致該名高考分數折算較低的同學進行專業分流而不能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進行學習,然而按專業進行招生,該名同學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專業選擇的。
對于這一問題,高考分數的折算在引入高考成績后可以適當引入考生在所屬省份東北農業大學錄取學生中的名次,給予這一名次一定權重進行高考分數的核算,促進高考分數折算過程中的不同省的學生之間的公平。
(二)弱化了大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
大類招生是指高校將相同或相近學科門類,通常是同院系的專業合并,按一個大類招生。學生入校后,經過1~2年的基礎培養,再根據興趣和雙向選擇原則進行專業分流。由于進行大類招生,進行基礎培養的時間一般都在1~2年,真正進行專業培養的時間被壓縮到了大二學年第二學期以后。由于學生進入大學之后面對不同的人生選擇,大二下學期之后可能會開始準備考研、工作、出國等,在專業課的學習上精力的投入明顯低于考生剛入校時的熱情,從而造成了學生專業知識缺乏的現象。不同的招生模式可能會造成“全面性人才”和“專業性人才”的不同培養結果。人才培養模式,對高校來說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專才”模式。這種模式專業劃分詳細,有利于學校有針對性地按計劃培養人才;另一種是“通才”模式。這種模式為寬專業口徑,培養的人才適應性強,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人才結構的變化,容易轉移工作領域。兩種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各有其自身內在決定的優缺點,實行“大類招生、人才分流”在一定程度上必會弱化學生的專業知識能力。對于這一問題,學院應該加強學科建設與管理,借鑒國外經驗, 加強中國特色的交叉學科建設的研究,使學生的課程安排更加科學。
總之,大類招生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型思維人才具有創新型人格代表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在當今時代大背景下進行大類招生符合本科院校教學改革大趨勢。可以說大類招生是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改革,更是新世紀本科人才培養的理性選擇。但是,在大類招生的實施過程中,教學管理者必須按照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學校的人才培養為目標,綜合考慮學校的辦學資源,同時也要看相配套的教學計劃是否成熟,之后再謹慎地實施大類招生。尤其要在制定分流方案時多加注意,兼顧辦學效益,謹慎地處理特殊專業、嚴密地制訂教學計劃、加強教學管理,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出大類招生的優勢,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才為社會服務。
參考文獻
[1]黃兆信.大類招生:現代大學人才培養趨勢[J]. 中國高教研究,2004(2).
[2]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 中國高教研究,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