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的元年,而2017年是知識付費從火爆走向成熟的一年。阿里應用數據報告顯示,我國知識付費用戶已達到5000萬,2017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將達500億元。
如今人們談論的知識付費,專指的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利用信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差,將信息包裝成產品或服務并將其通過互聯售賣的行為”。得到、分答、知乎、喜馬拉雅、微博等平臺,已經紛紛在這個領域布局。
北大教授薛兆豐的音頻加圖文課程,稱為2017年知識付費具有代表性的“爆款”產品。自今年2月20日上線到11月10日,《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專欄總訂閱人數突破20萬,創下同類知識服務產品付費用戶數最高紀錄。按照199元的單價計算,這給課程帶來的流水接近4000萬元,薛兆豐成為了可能是世界上單靠講經濟學課程收入最多的教授,他在網絡平臺上的專欄也成為了全球聽講人數最多的經濟學課堂。
這20萬的粉絲里除了有騰訊創始人馬化騰,也有許多普通人。許多都市工作的白領,已經養成了每天上下班的間隙、每天睡前都要刷一刷知識付費平臺才能入睡的習慣。
對知識付費有深入研究的百道新出版研究院首席研究員、百道網 CEO程三國認為,中國社會目前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是用三四十年時間走過其他國家一兩百年發展的道路,國人對知識的迫切需求遠遠高于其他國家,這是知識付費興起的基礎。同時,人們的學習時間越來越碎片化,以及移動互聯網平臺和移動支付的成熟發展,這也是以音頻為代表的把知識打包成能方便服用和消化的“膠囊”受到歡迎的重要原因。
不過,對知識付費也有質疑之聲。今年10月底,《羅振宇的騙局》一文上網,文章直指知識付費產品只是忽悠大眾,而不販賣實質性的內容,它質疑知識付費產品的“三宗罪”:更多意義上僅僅是緩解了用戶的“知識匱乏”焦慮,而非解決實質性問題;傳授的知識常常藥不對癥;用戶得到的知識是未經自身思考的。
對此,程三國的回應是,知識的學習本身有普及和專精、淺層和深層之分,碎片化的知識付費服務,可以快讀和低成本地將知識普及化、大眾化,這本身就很有價值。“同時要認清的是,知識付費對之前的閱讀方式,例如電子書、紙質書并不是替代,而是補充?!?p>
不過,許多業內人士也承認,目前知識付費領域還處于產業早期,確實存在內容同質化嚴重和平臺過分追求商業化而導致內容不精的問題。從用戶需求來看,未來知識付費產品的專業化和深度垂直化是明顯趨勢。
有人則認為:“在不斷有人唱衰的環境下,還不斷有新的資本和玩家涌入這個行業,說明了知識付費需求真實存在且能夠支撐起極為可觀的市場。知識付費有點像2003年剛剛上線的淘寶,所以一切定論都太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