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章兵
語言不僅是交際工具,更重要的是,語言是一個人智慧、思維、策略、情感等個人因子的反映。所以,語言的學習必須經歷理解、吸收、聯系、感悟、操作、熟練等過程,必須在生活化的運作中與人腦有機地結合,才真正有效。
一、熟知語言學的理論規律
首先,英語教師不僅要熟知英語語言的屬性、功能、譜系,而且要能夠從語音、結構、語義、語用、語體等角度系統解析英語;其次,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經歷“聽—說—讀—寫—譯—用”的過程,教師應該嚴格遵循此規律;再次,英語教師要多研究和揣摩語言學的理論及教學,力求將理論與教學活動相結合,比如關注語篇中的某個單詞,注意其在語境中的特殊性,以點帶面,探究單詞的整體功能。
二、關注英語的三大層次——語言、文化和應用
Language(語言):掌握語言的基本功,能用英語較為流利地與人進行一般意義上的溝通,但尚不能與外國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
Culture(文化):掌握英語的語言以及相當的文化背景,能聽出語言的內涵,能與外國人進行深層次的交流,流暢而準確。
Application(應用):具有一定的語言與文化功底,能夠真正了解外國人的需求,可以與外國人進行商務談判、貿易往來、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并產生實際效益。
三、創造“Face to Face(面對面)”的機會
課堂上,不僅要有分組互動的環節,而且要為學生創造“Face to Face”的環境。對英語學習者而言,找一個口語水平與自己差不多的同學做搭檔,經常用英語進行交流,比一個人苦行僧式地學習英語學得快,效率更高。
四、牢記英語運用的萬能公式:6Wh+1Do+ 1Be+ 2H
6Wh=What, When, Where, Who, Why, Which
1Do=Do, Does, Did
1Be=Am, Is/Are,Was/Were
2H=How, Have
掌握這個公式,學習者基本的日常交流差不多就OK了,再也不會出現無話可說的窘境。
學習者學習英語要學會“舉一反十,以一變十”,這樣一切會變得容易起來。學一個句型,只要改變句子中任何一個成分,就可以變出許多句子來,還可以變短為長。
五、English to English:英語思維
教師首先自身要具備英語思維,然后要在教學過程中貫穿英語思維,時時刻刻影響學生,盡量讓學生處在真正地道的英語氛圍中,并在課堂上隨時滲透一些英語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的英式思維。
六、善用歸納與演繹法
歸納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歸納要求教師先提供一些含有教學內容的材料,讓學生在學習材料中接觸語言,然后引導學生從這些材料中歸納總結出有效的信息。
演繹是從已經形成的概念出發,直接將概念講授給學生,然后用例句和語言材料來說明概念。比如語法教學,演繹法讓學生首先接觸語法規則,可以避免出現規則誤差,但需要學生具有比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選擇歸納法或演繹法,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這樣教學會更有效。
七、興趣與知識并存
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而且要選用更有效的方式呈現出來。課堂游戲是較好的方式之一。適合英語教學的游戲有很多,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也可以自己創造一些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游戲。
八、文化滲透教學
跨文化教育是英語課程的本質規定之一,對于文化內容的教學,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顯性的文化教學
對于顯性的文化教學內容,我們應該非常顯性地進行教學,讓學生觀察分析,并鼓勵學生討論。
(二)隱性的文化教學
以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語篇為課文進行英語教學,是隱性文化教學方式之一。因為學生通過理解語篇,實際上已經理解了文化。
(三)專題的文化教學
專題實踐活動(Thematic Project)是文化教學的有效方式,能將英語、歷史、地理、科學、語文等各個學科有效地整合起來。
九、運用比較法,把握知識間的聯系
比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英語本身中相似但不同的英語語言現象進行比較,如一般現在時與現在進行時的比較、一般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的比較、形容詞性物主代詞與名詞性物主代詞的比較等;二是對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中相關的語法現象和結構規則的比較。
比較法更適合語法的教學,可以用在語法總結復習之時,比如學習了五種動詞基本時態之后,就五種時態在用法、語義、語用等方面的區別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鞏固,掌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