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大余??
摘要:山區小學生因為地區經濟、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語言表達能力普遍不強,本文對怎樣提高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作如下探究,以期可以提高山區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關鍵詞: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高
一、 如今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水平
1. 語言缺乏美感和層次感:山區小學生由于詞匯量不豐富,而且受山區家庭父母的語言表達形式的影響,多出現語言缺乏美感的情況,在描述某一件事物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用什么詞語來形容。同時,山區小學生在敘事過程中缺乏一定的層次感,往往下一句和上一句之間的含義跨度較大,不能明確地用語言表達中心意圖。
2. 說話時容易緊張:山區小學生在交流溝通時往往會非常緊張,導致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下發言時會出現結巴、臉紅、目光閃爍、四肢不協調等緊張情況。同時,山區小學生的接觸面不多,對新事物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在面對新生事物時,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所感所想,這也是造成說話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3. 語言表達時常常語塞,語言組織能力不強:山區小學生在敘述某件事或描述某個事物時,往往會出現詞窮語塞的情況,這不僅僅是由于山區小學生的詞匯量匱乏,更是因為山區小學生沒有經過語言訓練,缺乏一定的語言組織能力。一旦其出現語塞的情況,則很難再讓其找回表達思路。
4. 語言表達時常常伴隨有嚴重的口音,普通話不標準:普通話練習在城市的小學中已經非常普遍,現在的城鎮家庭也已經注意到普通話的重要性,開始在小學階段就讓孩子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但是,對于山區小學生而言,父母文化水平相對較低,自身不具備普通話技能,也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普通話語言環境。
二、 造成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的原因
1. 山區小學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不強:山區小學的教學條件同城鎮小學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國某些貧困山區的孩子仍然上不起學。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山區小學教學條件差,學生缺乏培養環境,師資力量不足,直接影響學生的后天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2. 山區家庭的父母一般不太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山區家庭由于經濟條件有限,往往更加重視培養孩子賺錢持家的能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由于山區家庭的父母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其自身的語言能力也很有限,無法給與孩子良好的語言教育。
3. 山區孩子與外界接觸不多,得不到鍛煉語言能力的機會。山區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有些偏遠地區的農村孩子甚至都很少能離開自己的家鄉,這就導致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非常少,掌握的社會資源也比較匱乏,長此以往,學生形成一種對新生事物的心理排斥機制,則鍛煉語言能力的機會便會越來越少。
三、 如何提高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1. 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話題制造口語交際話題,做到活用教材: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教材的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教材內容,捕捉符合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話題,并通過這個話題讓學生展開討論,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2. 創設新奇有趣的學習情境,營造良好的語言表達環境:新奇而有趣的學習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自發地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因此教師利用課堂內容的特點,創設以課堂內容為核心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樂于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3. 設置趣味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回答欲望:課堂教學過程中,趣味性的問題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也更愿意回答。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搜集一些關于禮貌、得體、適當的語言表達問題,讓學生回答,從而通過講授語言表達知識,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4. 以學生為課堂中心,讓學生自主進行口語交流:以學生為課堂中心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其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因此,教師要及時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摒棄陳舊的教學思想,采用分組教學、合作教學的方式給予學生自主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機會。
5. 積極評價學生的語言交流效果,增強學生的交流信心:教學評價階段,教師要采取科學而合理的評價標準,同時還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語言能力基礎,合理地進行教學評價,對于語言能力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積極地鼓勵他們,維護好學生的學習自尊心,從而增強學生的交流信心。
6. 結合生活實際,進行真實的口語交際演練:課堂中,教師可以擬定一個生活話題,然后由同學扮演不同的角色,依照劇本去進行對話。這樣的教學方法可以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小學生在模擬的生活情境下,進行真實的口語表達訓練,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戰勝羞怯心理。
7. 開發和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結合山區小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教育資源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家庭教育:即家長要認識到培養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對孩子學習的關注程度,同時要為孩子做好榜樣,在日常的交流對話中,雖不求較高的普通話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但一定要引導孩子正確的語言交流方式,做到語言表達“分人、分場合、分情況”。第二類,社會教育:即學生的日常農村生活教育,這方面,教師要和學生家長密切溝通,及時地發現并糾正學生的某些語言不當之處,要給予孩子正確的指導,為他們樹立正確的語言交流觀念,使他們在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
8. 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課堂交流氣氛,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師生平等、生生平等的課堂交流氣氛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交流環境,讓學生時刻接受良好的語言熏陶,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的語言表達習慣,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山區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城鎮小學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不僅是由于地區經濟的影響,更是因為山區教育的落后。提高山區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需山區小學教師不斷探索,同時,相關家庭教育的培養對提高小學生語言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黃詠洲,遲國龍.論語文閱讀中教師的“在場”[J].語文教學通訊,2015,(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