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錦??
摘要:曉莊師范的創辦者陶行知曾經提出了劃時代的教育理念,即知行合一。同時,從新課改的方向來看,其中也對現代教育提出明確指示,即教師應當注重使學生所習得的知識同現實生活所聯系起來,同時,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對其所習得的知識的效度化運用。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學科中,生活更是與信息技術有著密切的關聯,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為此,本文將就信息技術課程與生活的關系展開論述,并對信息技術生活化的實施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生活化;出發點;落腳點
一、 引言
自進入新世紀之后,信息技術的普及讓公眾的生活模式發生了顛覆。教師唯有在形成對中學生群體這一現狀的全面了解基礎之上,方才能夠在教學中依托中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技術的運用,提升傳統課堂教學效度。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將生活作為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并且在此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信息教學課堂,從而使學生所熟稔和喜好的生活元素出現在日常教學活動之中,進而實現對生活化教學資源的有效發掘,這樣將讓中學生感受到課堂知識的學習同其生活實踐活動二者之間并非存在著天然的鴻溝,從而對課堂學習活動產生認同感和內驅力。
二、 信息技術課程與生活的關系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中學教師應當使學生具備正確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進而在此種能力的獲取之下,為其解決現實問題以及學習問題提供足夠的幫助。
1. 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
基于對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歷程的回溯能夠看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研發目的即在于為公眾提供解決現實問題的更好途徑與技術選擇,從這個意義來看,信息技術彰顯出較強的實用性特質,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
2. 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落腳點
任何教育活動離開生活本身都將成為無源之水,正如曉莊師范的創始人陶行知所指出的那樣,教育的本質在于使受教育對象通過系統化的知識學習過程,將其所習得的相關知識用來幫助其解決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由此可見,生活是信息技術課程的落腳點。
三、 信息技術生活化的實施策略
信息技術課程所關注的學生的生活,不僅是學生的現實生活,也應包括其未來的生活。那么基于此,信息技術生活化的實施策略有哪些呢?
1. 進行生活化的課程導入
任何課程教學活動的成功,相當大的層面取決于任課教師能否在正式的知識講授之前,實現對學生注意力的有效聚集。基于此種情況,中學教師必須對如何設計課程教學導入內容進行深入地分析,以便使教學導入環節同學生的喜好、興趣以及認知程度相結合,進而讓學生快速地投入于課上學習之中。中學教師必須注意所創設的課上導入情境應當是學生所熟稔的,或者是能夠引起學生足夠的興趣的,唯有如此,方才可以使學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釋放出來。例如,在學習PPT《創建超級鏈接》一課時,筆者選用的是關于“家鄉”的各種素材,先從播放自己家鄉的視頻開始,然后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眼中的家鄉,學生開始七嘴八舌地嚷起來,當學生的積極性上來了,就讓學生看圖說話,引導學生介紹圖片包含的生活信息,然后通過圖片的超級鏈接顯示出剛才學生介紹的內容,從而引入《創建超級鏈接》的課堂活動,這樣,通過生活化的素材,再現生活化的情境,使學生獲得應用信息技術解決生活中問題的真實體驗,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2. 進行生活化的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按照建構主義教學理論來看,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能夠改變學生被動知識接受的狀態,使學生在對特定問題的思考過程中養成主動學習意識。
在進行信息技術課的授課過程中,任課教師有必要采取任務驅動法,通過為學生創設具體的學習任務,所創設的任務難度應當逐級遞增,以便使學生通過對不同難度層級的任務的逐一破解,進而由淺入深地實現對相關知識的學習,并且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對不同信息知識內容之間關聯性的認識,進而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信息知識體系。
3. 關注信息技術生活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是生活,其落腳點也是生活。信息技術本身也是為了改變生活而產生的輔助性的技術,因此教師應該關注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切實掌握信息技術的實用性。其實,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不僅僅是指實現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生活化,而且指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習。
21世紀,信息技術迅速發展,計算機已經深入到千家萬戶,很多學生家中都有電腦,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對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進行練習,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理論知識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的信息技術學習也為學生充分地發揮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有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科取得進步提供了條件。
信息技術是生長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的,是開在生活這片大地上的花朵。離開了現實生活的土壤,信息技術課程的生命活力將難以得到滋養。為此,初中信息技術教師應該為學生構建生活化的信息技術課堂,要遵循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的學習和其他生活體驗一樣,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完成,從而有效促進每一位學生自我的全面發展,并最終讓學生學會適應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交往方式,理解信息化社會中個人應承擔的責任,形成與信息化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真正做到新課標提出的“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這一目標。論述至此,本文已接近尾聲,希望本文的論述能為初中信息技術生活化的教學提供參考,使教師更好地把握生活這一信息技術課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而使得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湯小姍.以生活化模式增強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成效[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02).
[2]沙潔.信息技術課程生活化課例的教學策略和方法[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5,(08).
[3]宋慶紅.初中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策略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