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岱
摘要:智能手機是新媒體時代人們進行交往的新選擇。在智能手機的環境下,人們的交往行為和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對保定市大學生進行調查,對人們利用智能手機交往的信任程度、交往行為的改變以及交往行為產生變化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對人們如何應對智能手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智能手機;交往行為;信任
交往行為是人特有的活動方式和存在方式。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的世界境域。他們本身作為解釋者借助語言行為屬于生活世界。”在新媒體環境下,智能手機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智能手機一方面給人們的交往活動帶來了便捷,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另一方面,智能手機給人們的交往活動也帶來了許多挑戰。如何應對智能手機給人們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新媒體時代下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 問卷調查的設計與抽樣方法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對智能手機用戶的交往行為進行分析。問卷以保定市大學生為調查對象,以華北電力大學(理工科學生為主)、河北金融學院(文科學生為主)以及河北大學(綜合性大學)的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調查主要通過進行直接的問卷發放并結合網絡直接發送的方式獲取問卷數據,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樣本發放數量為500份,回收的有效樣本數量為464份。專業的分布較平衡,可以保證調查的公正和公平性。
二、 問卷數據統計分析
1. 大學生對用智能手機交往的信任程度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漸漸地習慣了“智能生活”。通過問卷調查,約2%的大學生對智能手機交往持信任態度,約25%的大學生比較信任手機交往,還有約44%的大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交往信任程度一般,而約19%的人不太信任手機交往方式,約10%的人則完全不信任智能手機交往。隨著2G到4G的移動網絡發展,人們對智能手機的認可度不斷提升。但詐騙電話、短信肆虐而傳遞的虛假消息,造成大眾對智能手機交往的信任度大打折扣。調查顯示,有約19%的大學生經常收到詐騙短信和電話,約34%的人有時會收到詐騙短信或電話,約44%的人偶爾收到詐騙短信和電話,約3%的人沒有收到過詐騙短信或電話。通過分析,有97%的人曾經收到過詐騙電話、短信,智能手機帶來的欺詐確實影響了大學生群體正常的交流和生活。
從問卷回收的數據可以分析得出,大學生群體對智能手機的信任程度還是比較高的。伴隨著智能手機各項功能的不斷創新,它帶給了人們便利,比如上網瀏覽新聞、購物、交際等等。因此,人們對智能生活的依賴性也在增加,對智能手機的信任度也會不斷提升。
另一方面,日益頻繁出現的詐騙短信和電話影響了人們對手機的正常使用。而且由于不法分子是使用群發器進行短信發送,監管起來的難度不言而喻。人們在網絡交往時,由于彼此看不到對方,濾去了表情、肢體動作以及相應情緒,因此交往過程中的思想情感的真實性受到質疑,不如面對面的交流所表達的情緒真實可感,這些因素也引發了人們之間的信任危機。另外,大學生群體使用智能手機的交往往返于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之間,虛擬世界所塑造的良好形象不容易在現實中得到驗證。這種不信任也會映射到現實人際交往中,導致信任感的進一步崩塌。
2. 智能手機對用戶交往行為的影響
自從有了可以上網的智能機,大學生群體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例如:學習資料不再局限于紙質圖書、習題,大家可以從各大學習門戶網站獲取所需資料;購物方式也不再是擠公交去購物廣場,大家可以通過網上購物平臺精確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就交往形式變化來講,有半數以上的人認為智能手機會對新的交往關系提供可能性,為人們交往范圍的擴大提供可能。其余人則認為通過智能手機的交往會推動各種社會關系形成。還有部分人認為智能手機交往可以提升主體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少于一半的人認為智能手機交往會使人際關系可靠度降低。
就人們的交往行為變化而言,有44%的人認為智能手機使人們的交往行為保持了私人空間的隱秘性;55%的人認為在智能手機環境下,交往行為在不斷變動的陌生環境下處于熟悉的公共空間;45%的人認為人們的交往行為模糊了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的界限;有56%的人認為智能手機的使用讓人們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興趣,拒斥和周邊環境的親近;而5%的人認為智能手機沒有給人們的交往行為帶來任何變化。
智能手機的出現給人們的交往開啟了一種全新的方式,人們逐漸養成用文字而非聲音,用數據而非接觸來傳遞感情的習慣。移動互聯網絡和電子通訊技術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交往范圍,讓個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聯絡全世界。人們因為智能手機而使交往關系變得更廣、更深,促進了新的社會群體的出現。但是,智能手機讓人們的交往活動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穿梭,導致現實情境和虛擬情境的相互滲透。
三、 智能手機理性交往的對策建議
如何使智能手機的交往行為合理化是大學生群體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所謂交往行為合理化是一種通過語言實現的、具有主體性的、符合一定社會規范的、在對話中完成的,能在交往者之間達成不受任何強制的協調一致與相互理解的理性化行為。”大學生渴望利用智能手機加強他們之間的親密關系,但是智能手機又給他們另外的孤獨和安全感缺乏,甚至有時無法完全地信賴他人。因此,想要尋找一種既可以維持某種親密的人際關系而又能自我保護的方法,大學生更需要進行理性交往。
1. 重視智能手機交往的道德規范和法律建設
智能生活不能脫離現實。需要從道德和法律方面建構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來滿足人們的交往目的,將智能手機的應用置于良好的道德規范下,來實現合理的交往行為。人們要有使用手機交往的自律意識,彼此重視和承認一定的道德規范標準。但是,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講求效率的時代,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將道德因素逐出生活。
雖然目前關于網絡交往的法律法規已經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但是手機交往方面的法律規范卻仍然有待加強。具有多樣化內容和強大功能特點的智能手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人們的語言能夠保持真誠性、真實性的特點,需要在彼此認可的統一的道德規范基礎上,避免虛假信息造成的信任危機。因此,鑒于道德規范的監督和約束作用,建立手機交往的法律法規刻不容緩。
2. 減少手機依賴,加強面對面的交流
自從有了智能手機,大學生們的交往方式日新月異。智能手機的交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人們獨處一室卻可以和全世界交流。雖然智能手機給人們提供了即時交流的便利,但是也使人們失去了屬于自己原本特有的聲音。人們每日沉醉在與機器的接觸中,忽略了和周邊環境的聯系,臨近的交流被遠距離的交往逐漸取代。因此,嚴重的依賴智能手機交往會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冷漠。
人們面對面的交往行為需要畫面聲音肢體等媒介,和帶有情感色彩的真實性、準確性、真誠性的語句。在面對面交流的過程中,人們會對對方形成一個具體而真實的形象認知,人們用聲音、面部表情等表達自己的情緒,并且彼此可以從對方的肢體語言所流露出的情感和情緒來思考和關注對方的需求和愿望,給予對方認可。不僅如此,面對面交流的雙方保證了信息一定程度上的真實性,對彼此交往關系的建立有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群體應該重新融入到現實生活中來,避免依賴智能手機虛擬形象而造成的與周邊環境的脫節。
3. 反思技術與人的關系,理性使用智能手機。
海量信息的秒速獲取以及手機交往形式的多種多樣,讓大學生群體長時間地沉溺于手機中而忽視了自身對周邊事物的認識和價值判斷。智能手機作為新媒介中的重要媒體,對大學生生活的介入是無聲無息的,它改變了大學生看待、理解事物的方式和習慣并不為人們所注意。大學生群體在盡情地享受智能生活時,并沒有意識到思想已經被轉變,更不用提行為方式是如何受到影響的。
智能手機便捷性和資源的豐富,能夠使大學生群體獲得很大的收獲,成倍地提高學習和生活效率。智能手機如何物盡其用是人們應該用理性所思考的。所以,智能手機的功能還需要人們去很好地認識和挖掘,使智能手機的功能得到最大效益的應用。
參考文獻:
[1](德)尤爾根·哈貝馬斯;洪佩郁等譯.交往行動理論(第1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2]方明豪,李玉媛.哈貝馬斯交往行為理論視閾下的微博語錄的理想言談情境[J].文化學刊,2012,(5):74.
[3](美)雪莉·特克爾;周逵,劉菁荊譯.群體性孤獨:為什么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163.
[4]張詠華.媒介分析:傳播技術神話的解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