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伊娟
【摘要】湘西的民族文化、自然環境、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族傳統節日等,這些湘西藝術資源都可以應用到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中去。在湘西藝術資源中發掘鄉土美術,將湘西鄉土美術資源導入高師美術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能夠傳承湘西民族文化,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關鍵詞】湘西鄉土美術資源;高師美術;教學研究
湘西的民族文化、自然環境、民間美術、民間工藝、民族傳統節日等,這些湘西藝術資源都可以應用到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育中去。在湘西藝術資源中發掘鄉土美術資源,將湘西鄉土美術資源導入高師美術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成為值得深思的問題。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包括傳統工藝的思想、制作手段與方法;“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要求珍視優秀的民族、民間美術與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豪感,養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要求認識美術與自然、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文化。面向基礎美術教育,才能構建高校的美術教學。近年來,我國美術教育界積極探索著既繼承傳統又承接現代與未來,既吸收西方美術教育的成功經驗又呈現中華民族獨特風貌的美術教育道路。
一、湘西鄉土美術資源的發掘
美術課程資源主要包括學校資源、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網絡資源。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于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提高美術教學的效益,突出地方美術教育的特色。湘西鄉土美術資源,這里所指的鄉土即湘西本鄉本土,是湘西人居住、生活的地區和空間,包括湘西的自然風光、歷史風情、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等,通過藝術的加工與提煉,都能轉化為美術教育教學資源。
(一)學校資源
學校擁有圖書資源、蠟染工作室、手工藝教室,在大學的校園里還有各類手工、民族舞蹈、教師技能、文學社團等。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資源來促進學習。其中更為重要的是民族高校的大學生基本上是本地區人,湘西鄉土美術資源的發掘離不開學生這個基礎環節,學生生長的環境中,油菜花田、橘子林、土家轉角樓、吊腳樓、阿婆的衣飾、苗家姑娘的銀飾、繡花鞋墊等民間藝術資源無處不在。以美術教師為主體帶領學生發掘鄉土美術資源,促進美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二)自然資源
湘西的自然風光秀麗,是瑰麗雋永的人間福地。湘西風景擁有鬼斧神工的絕美,比如紅石林、奇梁洞、坐龍峽谷、猛洞河、德夯瀑布、棲鳳湖、小溪生態區。沈從文的自傳中這樣描繪鳳凰縣城:“一道小河從高山絕澗中流出,匯集了萬山細流,沿了兩岸有杉樹林的河溝奔駛而過。”
(三)社會資源
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資源及蘊涵的文化資源,包括公共文化設施、美術產業、物質生活、當地文物、民間美術等。湘西地區的博物館、黃永玉美術館、民間藝人作坊、傳統藝術作坊、民宅、寺廟、祠堂、歷史文化遺產、民間繪畫、民間雕塑、民間服飾、民間工藝等,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日常起居用品、飲食炊具、農業生產工具、交通運輸工具,都可以成為鄉土美術的素材,形態極為豐富多樣。
(四)材料資源
美術的創作要運用不同的物質材料來實現,材料是創作美術作品的重要載體,材料的質感、觸感、觀感都不一樣,材料應用形式也多樣化。美術材料的范圍非常廣泛,除了傳統的筆墨紙硯、刀剪泥尺等基本美術材料,在湘西地區,可以開發各類完成美術教學活動的材料,有生活用品、勞動工具、廢舊物品、自然物資等,比如麻布、麻繩、棉線、泥土、樹皮、樹葉、樹枝、稻草、玉米稈、竹子、野花、干果、羽毛、雞蛋殼、鵝卵石等。鄉土美術材料在湘西隨處可見,俯拾皆是。工具材料的改變,使民族地區的美術教育走出一片新天地,不受傳統美術教學的材料限制。
(五)網絡資源
網絡資源已經成為新型的美術課程資源,各種形式的網絡資源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得到更多的應用,有多媒體、網絡化、交互化的特征。
分析和了解湘西鄉土美術,在對鄉土美術資源的發掘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課程培養目標、鄉土資源的教育價值等,以“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態度,合理地選擇和組織,將鄉土資源轉化后再納入到美術教學中。開展鄉土美術教育,通過教師設計美術活動,引導高等師范學生對生活周遭進行體驗、臨摹、感悟和表現,使學生獲得民族藝術審美的體驗,表達熱愛故鄉的感情,繪畫家鄉,運用鄉土的物質材料,表現家鄉的美麗。
二、教學設計與實踐
在湘西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師范學校中,從事美術教學的一線教師,發掘湘西民族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豐富的藝術資源,設計構思新的美術教學活動,這是一個計劃、設想、轉化、傳達、具體運用的過程。目前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分為兩個類別,一類為繪畫創作,一類為手工制作。
(一)繪畫類
美術教學應該引導學生對視覺元素和形式法則的體悟和認識,并融入視覺感知之中,成為視覺感知的圖式。視覺感受是繪畫的基本,通過美術的觀察能力,把握物象的形體、色彩、結構、材質等特征,認識和觀賞世界。繪畫類的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有:寫生和速寫課程,湘西的自然風光就是繪畫的“模特”,描畫乾州古城、鳳凰吊腳樓、德夯瀑布、王村古鎮、墨戎苗寨等,離學校近的地方,可以去現場寫生創作,在課堂教學中,則由教師提供圖片資料;繪畫紋樣圖案課程,可以從苗族服飾、土家織錦、銀飾、花帶、蠟染中搜尋圖案花紋來描繪,運用變形、夸張、分解、組合等方式來創作;以保靖縣苗畫為圖稿,練習圖案課程;民族傳統節日中,四月八、六月六、趕秋節、苗族鼓舞、趕集等,由學生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拍攝及記錄資料,以民族藝術為題材,構思設計繪畫作品。
(二)手工類
手工類的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有:以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圖案為底稿,用樹葉、樹皮、果殼、干果制作粘貼畫;學習銼花工藝,創作剪紙手工;選用苗族刺繡圖案,用鵝卵石替代紙張,用水粉或者丙烯顏料創作石頭畫、雞蛋畫;參考紙扎藝術,手工制作立體的紙張花卉、動物;用野花、樹枝條制作花束、掛飾;用野果子、樹葉穿編項鏈、手鏈;以吊腳樓為原型,運用樹枝、樹皮、竹子搭建立體的小房屋模型,搭配風景園藝等。
三、湘西鄉土美術導入高師美術課程的意義
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美術的權利,關注每一個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表現和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采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學有所獲。農村和邊遠地區的教師要因地制宜,靈活地選用和創造適合當地美術教學條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湘西民族地區高等師范學校的美術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和條件,選擇、提煉、發掘當地的民間美術與民間工藝等鄉土美術資源,進行美術教學設計,從而使美術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加靈活,更具主動性和創造性。
第一,以美術教師為主體,開發美術教學的新課程。新的《美術課程標準》給予美術教師自由探索和發現的空間,湘西鄉土美術導入高等師范美術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獨特性。
第二,引導學生密切關注本土文化,熱愛本民族文化。民間文化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是一個民族在特定地域長期生存的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質。引導學生熱愛湘西的民間文化,首先從欣賞湘西自然風景、民族服飾、民居、民族傳統節日開始;其次了解土家織錦、苗族蠟染、銼花、銀飾、花帶、紙扎、雕刻、陶器、竹藝編織、民間畫藝;再次以家鄉為題材創作湘西鄉土美術作品,學習運用鄉土材料創作。
第三,立足湘西基礎美術教育,以培養新世紀少數民族青年美術教師為目標,同時,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學生與美術教師共同處在一片天地下,創作鄉土美術,弘揚民族文化藝術。
四、結束語
美國學者波依爾認為,學校應當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主體交互作用形成的學習共同體。他指出:學習共同體首先是合作文化的環境。通過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溝通、信賴來發展合作精神,共享經驗知識,實現自我超越。當代美術教育的教學觀念要更新,適應新時代。在民族地區的美術教學設計與實踐中,就地取材,因材施教,創新運用,美術教師與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堂互動,集體思維,共同實踐與應用,將湘西鄉土美術導入高師美術課程,開發與創新民族地區美術教學活動。運用湘西鄉土美術資源來進行美術教學,提煉與轉化鄉土美術資源,注重本民族文化傳統,同時應結合民族學、教育學、美學、藝術設計等多種學科,是民族地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實踐行動。放眼全球,美術教育要立足于本土,要重視優秀的中國傳統美術和民族、民間美術,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8,33.
[2]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20.
[3]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
[4]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5]潘魯聲,唐家路.民藝學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6]龍頌江,張心平.湘西民間工藝美術精粹[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