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蓉
【摘要】從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幼兒教育層面而言,繪畫活動和語言的整合能相互促進,進而提升幼兒的思維水平。那么如何在幼兒繪畫活動中發揮語言功能呢?文章嘗試從設計多種形式的導入,預設“拋磚引玉”的提問,創設自由寬松的氛圍,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等方面進行解讀。
【關鍵詞】幼兒繪畫活動;語言功能;導入;提問;自我表達
人的大腦兩個半球的功能是高度專門化的。腦的左半球具有語言等抽象思維能力,腦的右半球具有繪畫等形象思維能力。如果一個腦半球得到刺激,同時又能得到另一個腦半球的配合時,整個大腦的思維運轉成效將是驚人的。所以,將幼兒線描畫活動與幼兒語言活動相互整合,相互滲透,是人身心發展的需要。
從幼兒教育層面而言,繪畫和語言都是幼兒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主要方式。幼兒的繪畫作品是幼兒將觀察、創造、理解、審美與技能進行有機整合后的物質表現,而語言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的媒介。優秀的語言文學作品、藝術性的語言介入為幼兒的繪畫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與此同時,繪畫創作活動又為幼兒提供了使用完整語言的機會,成為他們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載體。因此,兩者的整合能相互促進,進而提升幼兒的思維水平。
一、設計多種形式的導入
(一)故事啟發繪畫
故事具有一定的情節性,且形象具體,符合幼兒形象的思維特點,能引起幼兒繪畫的興趣,調動幼兒表達的欲望。如果我們善于利用幼兒的思維方式和心理特點,引導他們從故事的人物和情節中尋找點燃激情的“興奮點”,并將其擴展開來,那么,富于生活氣息和個性特色的創作主題就會直接呈現在我們面前。
(二)用謎語、兒歌的形式導入主題
用謎語、兒歌的形式導入主題,不但能有效集中幼兒注意力,而且將主體的特點生動形象地描述便于幼兒把握。用謎語“十個加十個,還是十個;十個減十個,也是十個”引出線描畫活動“手套”;用謎語“叫人不是人,干活樣樣行,不吃也不喝,能唱又能說”引出主題“我設計的機器人”。
二、預設“拋磚引玉”的提問
在幼兒進行線描畫創作之前,教師往往會先進行引導啟發,這個環節的目的就是喚起幼兒對已有經驗的記憶,激發幼兒創作的靈感和欲望。而能否有效地達到這個目的與教師預設的提問有直接關系。
(一)多設開放性問題,盡可能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對于只能回答“是”與“不是”的封閉式提問,應盡量減少或避免。提的問題要讓幼兒有可發揮的空間,有多種思考的途徑和多種答案。這樣的提問對于發散幼兒的思維很有幫助,有利于幼兒在隨后的創作中大膽想象,自主創新。
(二)預設問題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
預設提問時應結合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注重問題的層次性與遞進性,幫助幼兒梳理經驗。有層次地、遞進地設計提問,有助于幼兒將原有的經驗系統化,使幼兒在進行線描畫創作時,更容易產生合理的聯想和想象。
三、創設自由寬松的氛圍
繪畫活動對幼兒來說就是一種游戲,一種刺激體驗的反應,孩子們的幻想只有在沒有任何重負的情況下才能充分顯現。自由的空間和適宜的氛圍將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實現創造。有些教師在幼兒進行美術創造時,往往會要求他們不要說話,不要討論。其實幼兒作畫的過程是與口頭表達緊密聯系的,這是幼兒繪畫的重要特點。畫畫時有一些孩子會表現出嘟嘟囔囔,低聲自語,或與同伴交流,一步步地解釋他的圖像、情節的出現過程,很少默不作聲。這種自白過程是兒童有意識的、經過思考的。正像皮亞杰所論述過的前運算時期的兒童,語言是自我中心的,他是集體獨白,自己與自己進行的對話。同伴間必要的交流也是必需的,它能極大地激活幼兒生活經驗的儲備以及創作的激情。美術創作是需要積極的思維參與的,而幼兒的思維又具有外顯的特征,所以有的幼兒畫畫時甚至會比手畫腳,這是幼兒內心情感的外在表現。說明他們作畫時自我表現欲較強,形成了一種自我愉悅的感覺——開心而放松,這種感覺需要通過語言或動作等形式表現出來。兒童的繪畫通常是形象語言與情感的直接統一。恰恰他們的語言和肢體的舞動就是形象語言的情感體現,再現了孩子們的活潑可愛,繪畫情感也得到充分宣泄,從而增強了繪畫興趣。如果教師要求幼兒畫畫時一概不準說話、不準動,會制約幼兒的美術創作。所以教師應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創作氛圍,讓幼兒在這樣的氛圍中情緒愉快,思維活躍。
同時教師也應該密切關注幼兒在創作過程中的表現,傾聽幼兒的話語。教育離不開交流,交流離不開傾聽,也許教師的不屑一顧、隨意斷喝,就把孩子們一個個充滿創意的想法給扼殺了。所以教師不僅要成為活動中的言說者,同時還必須是一位忠實的傾聽者。在給予引導和支持的過程中,教師要傾注一腔熱情,給幼兒耐心親切的引導。教師的循循善誘從情感上和幼兒建立了親密的關系,使幼兒緩解了緊張的心理,讓他們有一種愛的情感體驗。教師還要善于發現幼兒的細微進步,用語言和動作給予幼兒肯定和鼓勵。這樣無形中使幼兒樹立了信心,增強了勇氣,激發了幼兒繪畫的興趣。
四、提供自我表達的機會
宋代大詩人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盛贊唐代詩人王維的詩句和畫作的極高成就。雖然幼兒的語言表達與繪畫技能與大詩人王維沒什么可比性,但欣賞幼兒的作品確有“畫中有詩”的意味。他們畫出的圖像可能是為敘述生活中有所感的一件事、一個故事或一種游戲。五周歲左右的兒童,他們的繪畫和語言具有了社會化,他們把繪畫與語言變成了交流思想的手段,用語言補充繪畫,用繪畫補充語言,這是兒童表情達意的兩種重要方式,而且是互相依存的。所以我們不但要鼓勵幼兒進行繪畫創作,還要多提供機會讓幼兒解說自己的作品,如果把創作過程看作幼兒情感的抒發,那么表述自己的作品則是將自己的感受(具有直覺的成分)向外表達。這個過程既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幫助幼兒把在創作中獲得的感性經驗予以梳理、歸納,獲得更新的經驗,也是幼兒獲得自我滿足的最佳舞臺,而對于其他幼兒來說,這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他們在邊聽邊看的過程中,不但感受到了作品的畫面效果,體會到了作品的“畫外音”,還看到了別人的創新成果,從而進一步激發自己的創新意識和欲望。
(一)采用一對全體、分組介紹等模式
如果每一次都采用一對全體的模式,由于時間有限,只能是少數幼兒有發言的機會,可能一些性格內向的幼兒就經常得不到表達的機會。而分組介紹的模式就可以解決幼兒表達機會不夠的弊端。可以以四或五人一組,每人輪流向組內其他小朋友介紹自己的作品。教師在各組巡視,尋找機會與小朋友溝通,并及時給予鼓勵。也可以在分組介紹完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向全班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總而言之,教師不要輕易對幼兒作品做簡單主觀的評價,應多提供機會讓幼兒表達自我,互相學習。
(二)采用故事表述、物體描述等形式
孩子都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讓幼兒把自己畫面上的內容用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述,既可以讓他人更生動地感受作品,同時也使幼兒今后帶著更多的想象去畫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