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66-01
2014年初,為進一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徐州市開始施行“學講計劃”課程改革工程,并很快覆蓋全市所有的中小學,成為了我市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新常態。
隨著“學講計劃”的不斷推進,反復實踐,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方式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語文教師的角色也有了新的變化。筆者作為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從課堂中看到了學生的成長,看到了語文教學的勃勃生機。學講的語文課堂是講求民主與溝通的新式課堂,它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形象,才能更好的回應課程改革的要求,更好的推進“學講計劃”在語文課堂中的深度發展。
一、“學講”課堂呼喚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角色是指社會對于“教師”這一職業的期望與要求。廣義來看,教師角色有職業角色和社會角色之分;狹義來看,主要指教師的職業角色。本文取其狹義,即教師在教師生涯中所擔當的職業身份角色。
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課程的執行者等既定的職業角色,不敢逾越或者從沒想過沖破這些角色。而課程改革,特別是“學講計劃”,需要教師適應新的角色,跨越傳統課堂的藩籬,突破傳統課堂的瓶頸,探尋適合學生發展的新路。
教育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教師應有前瞻性思維,創造性的教學。不僅如此,更應該尊重學生主體,打破定勢思維,履行課程改革賦予我們的職責,在教學中積極創造,用最有效的教學行為來詮釋“學講計劃”的精髓。
二、“學講”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傳統的語文課堂賦予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職業角色。“學講計劃”下的語文課堂追求教師角色的更新,教師在完成傳統角色的同時,還應讓自身角色更加豐盈、多元、創新。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學生共同成長,教師還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課程的建設中,教師不能只做課程的傳遞者與執行者,而應具有主人翁意識,成為課程的開發者與建設者。
(一)教師是語文課堂的“編劇”
編劇的任務是編好劇本,而教師要做的是完成備課。這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更是一堂精彩課的保證。但“編劇”在備課的時候不是只抄教參,而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研究學生,考慮學情,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預設課堂。了解學情“以學定教”是學講課堂的“前測”。語文課堂中每一個具體環節的設計、每一次作業的布置,甚至每一次提問的方式,都是基于學情而定的。了解學情更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學生的基礎不同,教師應根據其起點提供有梯度、有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給予不同的指導,促進學生的最大發展。教師還要吃透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在語文課堂中,我們推行使用“導學案”。這不僅可以突顯學習的行為主體,也遵循了學習過程中的認知規律。導學案的編寫一定是以學生為主體,要充分考慮學情,具有彈性和生成性。
(二)教師是語文課堂的“導演”
有了好的“劇本”就要看“導演”的了。語文課堂中的“導演”不是霸權的指揮者,而是一位能夠慧眼識人的智者。語文學講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并非教師就可以缺席或隱身,教師應該是首席。課堂的小組合作需要教師的觀察與介入;重點與難點的學習需要有教師的點撥與引導……
以小組合作為例,教師在進入小組時,既是指導者,又是小組中的一員。在小組交流合作過程中,如果組長組織不到位,教師就需要作為組長向學生展示如何組織;演示怎樣評價別人的觀點或者與別人進行討論;演示怎樣進行總結,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
(三)教師是語文課堂的“觀眾”
“學講計劃”的核心觀點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當之無愧的“主演”,而教師就是這部電影的“觀眾”。教師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應該多在旁邊鼓勵與指導,或者撫摸一下他們的頭,都是“好觀眾”要做的。
教師的及時評價反饋,具有積極意義。評價應關注學生發展的過程,應充滿激勵性和鼓動性,應根據課堂的變化。這既是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又是激勵學生發掘自身潛力的魔法棒。語文課堂中的評價,還應該蘊含著語文味兒,具有人文性關懷。
語文課堂中教師角色的新定位,體現著新課標的精神理念,又是“學講計劃”的題中之義。因此,在“學講計劃”課堂中,語文教師應該成為課堂中的“編劇”、“導演”和“觀眾”,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效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徐州市教育局制定.“學進去講出來教學方式”行動計劃,徐州教育科研,2013.
[2]張梅. 讓“學講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生根發芽,語文天地,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