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斐
摘 要 “學講”模式是新的教學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發展觀”,突出學習的高效性。本文僅從“學講”模式中“講”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與同仁們交流。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學講“講什么” “誰講”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4-0100-02
“學講計劃”在高效課堂的新課改中,為許多教師面對新課改的課堂教學無所適從而指明了課改的方向,給出了方法論,使教師們明確了教什么、怎么教,也明確了怎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互動的歷史課堂。下面,我根據歷史教學的“學講”問題,闡述“講”的問題,重點闡述“誰講”“講什么”兩大問題,以期和同行們共同探討“學講”的開展和實施之路。
一、學講計劃提出的背景和意義
新課改的精髓主要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新課改實施以來,各種課堂模式應運而生,從楊思經驗,到杜郎口的課改探討等,各學校也都探討符合自己“學情”的課堂模式,如“課堂六環節”“先學后教”“3.15模式”(3個15分鐘——自學15分鐘、新授15分鐘、訓練15分鐘)等等,這些課堂模式,大同小異,領導帶著老師,到各名校取經——學習和借鑒他校的課改經驗。但教師們看到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也心潮澎湃過,心動過,回去后,也嘗試改革自己的課堂。但回歸常態課堂,面對學生的“不作為”,終于“醒悟”是學生素質問題、學生的基礎問題,是應試教育不改變的根源。于是,取來的“經”不實用、也不能用,課堂教學依然如故,一切濤聲依舊。
在教師們面對新課改無所適從之際,“學講計劃”從根本上解決了課堂教學如何改、改什么的問題,讓教師們終于明白了課改的方法,找到了課改之路,這才是真正的要取的“真經”,這個“真經”值得一讀,值得推進,并且,與時俱進,永不落后。
二、明確“誰講”——突顯主導和主體的雙重作用
“學講計劃”以“學”“講”為主。我認為,“學講”中的“講”包括“老師講”和“學生講”。
1.教師講——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
(1)情境導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巧妙的導入,可以收到先聲奪人之效。教師的“講”應首先注重情境的創設,以激發學習興趣為前提。如學習《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時,教師呈現“狀元府”的冠冕堂皇、氣勢的恢弘,呈現“及第粥”的圖片,講述這個粥的意義;呈現“人生四喜”的畫面,引導學生說出“哪四喜”——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借用故事——一位考生的“昧昧我思之”、主考官的提筆評語“哥哥你錯了”……情境的給出,除了活躍課堂,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之外,也直接引出新課的教學——科舉制度。
(2)講疑點
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遇到難點,產生疑點是難免的,對于難點、疑點,教師的“講”至關重要。
對于“科舉考試的錄用標準——身、言、書、判”四個字的內涵和外延,學生產生疑惑,具體什么意思,為什么把這四個字作為科舉考試的錄用的標準,學生難以理解,此時,教師應言簡意賅地給以簡單詮釋,為學生進一步自主學習鏟除思維的障礙。
2.學生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講預習所得
學講模式,突出學生的自主先學,更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伊始,給學生5-8分鐘時間,讓學生們根據導學提綱,說出課前預習的情況,談談預習的心得和體會,談談預習的收獲,提出預習中的不足和疑問。
學生“講”的過程,也是學生們相互補充、相互完善的過程,也就是彼此“取長補短”的問題,對于疑點的提出,也可以與同學們相互探討,相互分析,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和思路,對于大眾化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向教師請教。
(2)講觀點
《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發展》的教學中,對于科舉制度的特點有所了解后,教師提出一個探究性的問題:比較科舉制度與現行考試制度。
這個問題,顯然是兩種考試制度的比較,既然是比較,無非從利與弊、異與同等著手。對于這個問題,教師應讓學生小組討論,從兩種考試制度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進行分析。對于不同點,引導學生從科目的設置、考試的內容、考試的根本目的等進行探討。
經過小組內討論之后再講出來,真正實現“學進去”,否則難以“講出來”。除此之外,學生“講”的方面、“講”的方式也很多,如“講”學習收獲,“講”學習感悟、“講”搜集來的歷史故事等。學生的“講”從根本上解決了被動學、被動聽的被動學習方式,構建了活躍的課堂氛圍。
總之,“學講計劃”的實施,構建了學生為主體、發展為宗旨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學習產生想學的欲望,同時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產生學會、會學、樂學的根本性的變化。課堂上,學生不再正襟危坐,而是真正動起來,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課堂教學也不再沉悶,因學生的“動”而魅力無限。
參考文獻:
[1]李永豐.貫徹“學講計劃”提升初中歷史教學效果[J].黑河教育,2014,(12).
[2]張耀.芻議初中歷史課堂的互動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27).
(責任編輯 陳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