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彬
【摘要】普通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技能,還要使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交流與合作,拓展視野,進行創新,提高思考與決策水平,形成解決實際問題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但是目前普通高中學生信息技術水平差異顯著,是信息技術教學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學生差異 因材施教 分層導學法 任務驅動 項目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124-01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的學習在學校與學校之間、班級與班級之間、學生與學生存在著明顯差距。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給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帶來了很大麻煩,給正常的教學實施帶來了很大麻煩。
高中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學生起點差異問題。有的初中學校為了提高中考成績,根本就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或者把它作為學生的休閑娛樂課,導致升入高中后面對學業水平測試和社團、校本課程等具體的要求就顯得差異明顯。另外在高中學段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學生還存在著學習能力差異、智力差異、學習態度差異、學習興趣差異等問題。
作為教師,對于以上學生的差異性問題,我認為既無可能也非必要去完全消除。我們需要的是如何從這些差異中找到教學平衡點,使每位學生都能順利通過學業水平測試并能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學習。所以這就需要我們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開展教學,發揮學生的特長,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學有所成。通過實際的教學實踐總結出課堂上可以采用以下的分層導學組織教學。
1.教學目標的分層導學:設置多元級的學習目標
分層導學不應該將班級分層打散,而應該面向全體施展教學。具體可以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區分為合格、中級、高級等不同發展水平層次的目標維度,同時針對不同認知智能領域也適當提出一些發展要求。例如作品創作中不同學生在藝術表現、技術應用、表達與交流等方面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表現。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發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體現了學習行為和學習目標的可選擇性。在確保每位學生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課堂上的分層導學應當鼓勵學生有個性、有創意地發展自己。
2.教學過程的分層導學:組織有差異的教學活動
分層導學要學會駕馭和創新使用教材。從總體教學過程最優化角度考慮,重新組合安排知識信息,把教材的文字系統轉化成符合學生實際情況,適合于各層次學生發揮最大主體作用。
3.教學技能的分層導學:開展有層次的小組合作
構建基于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改革學習過程,創建一種新型的以教師引導下的、交互式、自激勵的學習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和信息素養。
根據學生技能水平層次的不同,采用異質分組(如水平不同的學生結成小組,“強弱搭配”:水平高的學生與水平一般的同學組合在一起)、同質分組(水平接近或相當的學生組成小組,“強強聯合”:讓水平高的學生在一個小組內)等分組方法,使學習小組在問題或任務的驅動之下,為達成共同學習目標而進行協作式的小組學習。
例如:在做將一個文件從C盤復制到E盤題目時,針對小組不同層次的學生確立不同的要求,對于低層次的學生只要求掌握利用“編輯”菜單中的“復制、粘貼”命令進行復制,而對于高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3種以上的復制方法,中層次的學生要求掌握2到3種方法。凡是提前完成操作任務的同學,可以讓其擔任小組的輔導員,為有需要的同學提供幫助,這樣既減輕了老師的負擔,又調動了組員合作的積極性。
4.教學評價的分層導學:實施多元化的考核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教給不同水平層次的知識,必然要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多元化的評價。以前,我們一直是以教師單一評價為主,現在如果再以一張試卷或是統一的操作來評價學生實際掌握的水平。因此,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多元化評價,以其在原有知識水平上的進步和提高大小作為評價學生是否完成教學目標的一個基準,這是進行分層導學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層導學法是否有效的一個重要手段。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十分注重課堂多元化的評價手段,如:教師點評、學生互評、學生示范、作品相互欣賞、比賽等等,都融入了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比較,在這些反饋信息中,我們學生的學習已不再是一個個體的學習,而是在潛意識中滲透了信息來源的多元化。
綜上所述,在信息技術課教學中根據普通高中學生的差異成因,應用分層導學的教學方法,將有效的克服教學內容與學生興趣愛好之間的矛盾,克服學生掌握知識水平兩極分化的矛盾。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出發點,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對不同內容的學習需要,將有效地解決班級授課制的固有缺陷和因材施教之間的突出矛盾,為學校的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孫建國.《課堂差異分層教學策略》中國教育報,2002.9.20第4版
[2]鐘和軍.《中學信息技術課分層導學模式的構建和實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