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國芝
【摘要】本文針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進行研究。具體做法是結合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部分內容,從挖掘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涵、營造傳統文化氣氛、利用課外教學去延展傳統文化三方面進行論述。希望在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等方面有所助益。
【關鍵詞】高中語文 中國傳統文化 教學策略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077-01
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成分,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國人承擔的文化使命。語言與文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媒介,而語文課程教學是對文字和語言最佳的培養方式。高中語文教學始終被視為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渠道。本文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從三個方面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策略進行詳細解析。
1.挖掘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內涵
將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樹立傳承與發展傳統文化的教學意識,把握時機深度挖掘教材中傳統文化的內涵[1]。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把語文課程內容中的文化理念、視角、內涵設置為教學重點,對語文課程內容中所蘊含的傳統道德觀念、文化素養、風俗習慣及傳統價值理念等內容進行傳授。同時對學生的思維方式進行引導,促使其積極主動地理解、識記課文中包含的傳統文化,進而解讀文章內涵,從而確保傳統文化精神整合到學生內心深處,情感上與傳統文化產生共鳴。
例如在《論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為學生詳細闡述《論語》創作的社會背景以及相關的儒家文化體系及其影響。然后,鼓勵學生記憶并理解《論語》中的名言警句,借此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論語》特有的文化魅力,才能調動他們閱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主觀能動性。在本次課程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經歷、體會孔子精神的方式,協助學生對孔夫子在倫理道德、教育機制、民間習俗等方面提出的觀念有更為全面的認識,進而敬仰孔子精神、并崇拜理想的學習境界與生活態度。這樣,建立在對教材中傳統文化內涵的充分挖掘的《論語》課堂教學,不僅培養了高中生健康的人格,同時也讓文化得到了傳承與發展。
2.營造傳統文化氣氛
課堂實踐教學是語文課程教學與傳統文化教學的主要場所,正因如此,教師應積極構建課堂教學氣氛,從而為中國傳統文化教學鋪路墊石。高中語文課文很多都是出于名家之手,其中不少堪稱經典的篇章,充溢著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這些作品脈絡清晰、構思獨特、語句生動,抒發情感、贊美事物,需要學生細致解讀文字,通過聯想的方式體會文章中的意境[2]。在《游褒禪山記》教學課堂上,教師為學生展示了褒禪山的相關圖片,并對其進行簡要介紹,調動學生深度閱讀的積極性,對作者語句進行剖析,從而體會作者“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思想感情,這是對古人優秀品質的崇尚與學習,對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3.利用課外教學延展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期間的滲透,不應該僅僅局限在課堂這一狹小的空間中,也應合理拓展至課外學習活動中,整合進現實的現實生活里,促使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深處。教師可以采用的教學方式是多樣的,例如組織并引導學生對古文進行鑒賞,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共同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代表進行分享,取長補短,不斷強化自己對傳統文化知識內涵的理解。隨著時間的推移高中生的傳統文化素養也被有效培養了。教師也要鼓勵學生積極閱讀傳統典籍閱讀,拓展知識范疇,從而對傳統文化內涵與精神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并不斷積累傳統文學知識,吸收養分,提升語文閱讀水平。同時也充實詞匯量,獲得素材,為高考語文獲得高分提供有力條件。
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課程教學結束以后,教師鼓勵學生在閑暇時間積極閱讀《紅樓夢》的其他節選,從而使學生學習創作者對人物、景觀描寫的細膩性,并對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清朝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危害性有更為全面的了解,樹立不斷進取、相互學習的生活態度。
結束語: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健康人格與語文素質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通過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教學策略進行解析,梳理出了幾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在后續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嘗試應用更新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積極將傳統文化導入課堂教學體系中,提升語文課程教學效率,傳承與發展中國傳統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唐炳宏.新時期高中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及應對策略[J].亞太教育,2016,(06):57+46.
[2]郭潮鋒.中國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J].創新科技,2014,(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