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烏蘭
【摘要】日語學習者在語音習得過程中由于受到母語負遷移和課程設置弊端的影響,常出現一些規律性的錯誤。本文以在教學中發現的錯誤實例為基礎,分析總結了錯誤成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提高日語語音教學效果。
【關鍵詞】日語語音錯誤 原因 教學對策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7-0119-02
在外語教學中相對于詞匯和語法教學,語音教學占用時間較少,容易被忽略。但是,語音、詞匯、語法是語言三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語音的正確使用不僅對交際效果有很大影響,對今后的日語學習也會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
1.日語語音錯誤分析
以下例舉的錯誤例句是筆者在初級日語教學中所遇到的實例。
(1)濁音的發音
①転勤(てんきん)→でんきん
②確か(たしか)→だしか
③桜(さくら)→さぐら
④以外(いがい)→いかい
⑤いただく→いたたく
清濁音不分是語音教學中最普遍的現象。單獨學習五十音圖時問題并不十分顯著,但是在單詞中出現清濁音時,大部分學習者都會混淆清濁音的發音。實例表明,大多數學生有混淆“た” 行和 “だ”行音(例①②⑤); “か”行和“が”行音(例③④)的傾向。
(2)長音的節拍
①両親(りょうしん)→りょしん
②どうして→どして
③都合(つごう)→つご
④メートル→メトル
⑤操作(そうさ)→そさ
與漢語不同,在日語中有長短音之分,不分長短音會造成語義上的差異。長音與短音的發音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長音不論出現在語中或語尾都有長短節奏掌握不好,長短音的區別不明顯,長音脫落現象。
(3)拗音的發音
①主人(しゅじん)→しょじん
②種類(しゅるい)→しょるい
③急(きゅう)→きょう
④教室(きょうしつ)→きようしつ
⑤名字(みょうじ)→みようじ
拗音的發音中較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混淆“ゅ”“ょ”的發音(例①②③),還有就是音素分解,既不能將前面的音和后面的拗音完全拼在一起,而是將拗音的“ゅ”“ょ”作為單個音節“ゆ”“よ”來單獨發音。(例④⑤)。
(4)促音的發音
①行って(いって)→いて
②さっき→さき
③喫茶店(きっさてん)→きつさてん
④作家(さっか)→さか
⑤立派(りっぱ)→りつぱ
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促音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發音方法。促音在發音時需將氣流堵住停頓一拍后氣流爆破沖出。由于漢語中沒有類似于促音的發音現象,所以容易出現促音的完全脫落或發音不明顯(例①②④),或發成“つ”(例③⑤)等問題。
(5)音調及語調
漢語的音調屬于“曲線聲調”,而日語的音調是高低音調。日語的音調體現在音節與音節之間,在日語單詞中第一個音節和第二個音節的音高一定不同,而且一旦下降就不會再升上來。日語的語調具有表達說話人的主觀情感和意圖的功能。在日語中一般陳述句等用平調,疑問句等用升調,表示理解或感嘆時用降調。在教學中發現在音調方面,學習者不能熟練掌握高低音的發音規律。語調方面對升調,平調和降調掌握不嫻熟等現象。
2.日語語音誤區產生的原因
從以上錯誤分析的情況來看,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
(1)母語負遷移
母語遷移作為心理學概念,是指學習者的母語對第二語言習得產生的影響,影響既可以是積極的也可以是消極的。因此母語遷移可分為母語正遷移和母語負遷移兩種。如果母語的遷移對第二語言習得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這種積極的影響被稱之為正遷移,如果妨礙了第二語言習得,它就屬于負遷移。語音遷移也是語言遷移的一個方面。劉(2007)指出日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習過程中,受學習對象原有語音知識結構的影響,將會產生數量眾多、關系復雜的正負遷移。
因此,筆者認為,由于漢語中沒有類似于日語的長音,促音,拗音和清濁音之分而造成發音上的錯誤和生硬。音調方面,漢語有固定的重音模式。而日語的音調的高低變化是在音節與音節之間實現的。因此學生在音調中出現的問題與漢語重音的負遷移是有密切關系的。語調方面,朱春躍(2001)指出,漢語疑問句 “他說媽?”“他說麻?”“他說馬?” “他說罵?”中句尾的 “mā,má,mǎ, mà”的基本調型與一般陳述句 “他說媽。”“他說麻。”“他說馬。” “他說罵。”中的 “mā,má,mǎ, mà”差異不十分明顯。也就是說漢語的語調會受到音調的影響和制約,導致語調起伏不明顯,較平穩。而日語的語調明顯,語調分工明確。因此可以看出學習者在語調上出現的誤區與漢語語調平穩這一特點是密不可分的,正是漢語的這一特點對學習者的二語習得產生了負遷移作用。
(2)教學中存在的因素
劉(2012)以日語教師為對象的調查中發現,教師都認識到語音教學的重要性和學習者在語音上出現的問題,同時表明,在日語語音教學中存在課程設置的制約和教材匱乏的問題。的確如此,從現在日語教學現狀來看,日語語音教學受到課時少,授課人數多等因素的制約,教師為學生一一糾正發音,系統的講解語音知識的機會較少,難度較大。歸于上述原因,學生在語音習得上必然會出現誤區。
3.日語語音誤區的應對措施
(1)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從以上分析來看,日語學習者在學習日語語音時出現誤區的根源首先在于母語的干擾。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充分理解和區分母語及第二語言的語音特征。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區別兩者的最有效方法是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指在學習新知識之前,給學習者呈現一種引導性的材料,以通俗的語言概括說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能對新內容起固定、吸收作用。這一策略能達到促進遷移的目的。根據“先行組織者”理論,在日語的語音教學中,教師在了解學生原有的語音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比較說明漢語和日語語音特征,在認識到兩者的區別和聯系的基礎上,講解新知識有助于學生更好的吸收掌握。因此,在日語語音習得中,我們可以采取上述教學策略,通過對比克服負遷移,促進有利于習得的正遷移。
(2)改善日語語音教學的課程設置
從日語語音教學現狀來看,筆者認為,應該單獨設立日語語音課程,增加語音課程學時。這樣教師就有足夠的時間系統的講解日語語音知識,傳授發音技巧,糾正學生發音錯誤,并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訓練。
(3)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要提高日語語音教學效果還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比如可以讓學生多聽一些日文歌曲,也可采取繞口令,語言游戲,影視劇的配音等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接觸日語可以加深學生對語音的記憶,熟悉日語的語音語調、語感、節奏,提高發音質量。其次,在語音課堂導入這些教學手段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在輕松的氣氛中提高語音表達準確度,同時能夠加深對日本文化的了解,開闊眼界。
參考文獻:
[1]劉偉.音位理論與日語語音教學[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2):34-38
[2]楊詘人,崔勇.日語學習中的語音錯誤分析及指導[J].日語學習與研究.1999(01):25-28
[3]楊詘人.日語語音學[M].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4]祝玉深.關于日語語音教學模式的探討[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04):36-40
[5]劉佳琦.日本語有聲.無聲破裂音の習得及び教育[M].新星出版社.2011.
[6]杉藤美代子.日本語音聲の研究3日本語の音聲[M].和泉書院.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