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輔珍
摘 要:小學德育不應該是堅硬的、棱角分明的……而應該是柔軟的、溫潤的、靈活的。作為學校校長,要在德育方法的實效上做文章,在德育渠道的拓展上鋪路子,在德育評價的多元上下工夫,通過活動為載體,以此打造生機盎然的活德育。
關鍵詞:德育方法;德育渠道;德育評價
曾有專家指出:“德育不應該是堅硬的、棱角分明的……而應該是柔軟的、溫潤的、靈活的。”的確,《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可能是“堅硬”的,但德育方法可以是“柔軟”的,可以是春風化雨的,可以是自然而然的。竊以為,通過活動為載體,極力拓展德育渠道的路子,以多元評價為框架,或許能夠打造生機盎然的活德育。
一、 在德育方法的實效上做文章
好的德育不是一味地訓導,不是空中樓閣,不是機械僵硬,而是源自于活動、情境等這樣具體而明確的喚醒、激勵和引領。
一是注重“近、小、實、真”的育人原則。比如,“輕聲說話、慢步右行、便后沖廁、紙屑歸簍、及時關燈、禮貌用語”就是從小處著手,培養學生出言有訓、行之有范的意識和習慣的例子。還比如,在規范集會紀律(對學生的集會、行走、課間活動等均提出了嚴格規范的要求)、建立晨周會督查制度(堅持晨周會無品德教育空白現象)、德育陣地建設情況(黑板報、中隊角、圖書角、衛生工具角的位置和擺放)也進行一些有益的探索,旨在讓每一位學生在體驗中回味,在快樂中收獲,在溫情中展望。
二是注重學科滲透育人。學校要督促廣大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能夠充分挖掘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中的德育因素,經過創造性地開發與整合,從而變成有價值的德育資源,成為滋養孩子們精神的“維他命”。比如有的在課堂導語中體現、有的在課程背景下體現、有的在涉及人物上體現、有的在學科教學目標上體現、有的在處理課堂偶發事件以及在組織評價教學中體現等等。這樣的德育不再是“假大空”,學科教學與德育不再分離,而是像“鹽”一樣融進了課堂的“湯”中。
三是注重活動育人。學校充分依托“九個一”活動為載體(“九個一活動”即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每周四的“讀書活動”、每周五主題演講比賽、每周五的班級“流動紅旗”評比、每月一次的德育主題系列活動、每學期一次的中華經典詩文朗誦、每學期一次的“家長開放日”、每年一次的法制安全主題報告會),從法制教育、環境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等專項養成教育活動入手,精心設計和組織學生開展針對性強、內容鮮活、形式新穎,互動性、參與性和趣味性較強的德育實踐活動。
二、 在德育渠道的拓展上鋪路子
如何打造生機盎然的“活德育”,關鍵在于學校領導和德育工作者要拓展德育渠道,將德育的觸角延伸到更遠更深的地方,正所謂,要穿越“教室的邊界”,這樣才能打開德育之門,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從孩子們生命成長最需要的精神“維他命”入手,使其彌散出“真德育”的芬芳、馨香和溫度。
一是切實提高“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每學期一次的“家長開放日”,一定要利用學校對家長進行法制安全、心理健康、育子方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專題培訓。作為校長,要引領任課教師堅持開展“與你溝通”活動,并在“溝通”中做到“三個必訪”(學習困難學生必訪,問題學生必訪,偶發事件必訪),促使家校溝通質量趨于有效、高效,不但使家長有話能及時說、自由說,化矛盾于萌芽之中,而且使學校的“育人”工作能獲得更大的主動權。
二是注重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相結合。除凸現課堂教學、專題講座等顯性教育的功能外,也非常注重校園文化這樣一個有“潤物細無聲”之功效的潛在課堂。比如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每周一的國旗下講話、每周四的“讀書活動”、每周五的班級“流動紅旗”評比,不僅展示學生自主創新的風采,也是提升學生道德層次極為有效的舞臺。
三是注重常規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結合。值周領導、年級主任、少先隊監督崗每天檢儀容、檢行為、檢衛生、檢早讀,使班級常規管理工作進入日記載、周評比、學期考核的常態化,進一步加強班級規范化管理。同時,要注重特色教育的開展與深入。比如,每周五主題演講比賽和每學期一次的中華經典詩文朗誦活動,把孩子的視野引向了經典詩文的美麗田野,讓孩子們精神生命的根須深深扎在了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的確,當書里的文字“活”起來,融進一個個孩子的靈魂和行動中時,故事在“復蘇”、詩歌被“吻醒”、知識在延伸、能力在創新、品性在純化,學校變成了一個充溢著文化氣息的道德場所。
三、 在德育評價的多元上下工夫
好的德育評價要給人以正能量,讓孩子們的好品性能夠顯現出來,正如“除去這些塵埃與遮蔽,生命的光輝一定散發出其應有的光彩”。作為校長,不僅要善于評價班主任,而且要引領班主任善于全面評價學生,使德育達到“抓鐵留痕,踏石留印”的良好效果,為學生將來做人奠定堅實的基礎。
比如,通過“課堂六星”的評價,有針對性地更換班主任,進一步打造一支強有力的德育工作隊伍,從而使德育工作“由外而內”轉變為以“內”為主,“內外”結合的教育方式。為了提高班主任加強班級管理的自覺性、積極性,除在考核中加分外,還在評優評先中予以優先考慮,大大增強班主任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還比如,通過學生綜合“十星級”等多元評價,走出“量化”的誤區,全面、客觀、中肯地評價學生。在月德育主題系列活動中,三月,可以評選“學雷鋒,爭做文明好學生”;四月,在“美麗校園我的家”活動中評選“綠色小衛士”;五月,在“勞動最光榮”活動中,評選“勞動最佳獲得者”,在六月“體育藝術節”,九月“尊師愛生”,十月“祖國萬歲”,十一月“愛讀書 讀好書 好讀書”,十二月“安全出行 遵紀守法”等活動中,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在這些活動中“上上鏡”,都能“榜上有名”,以此讓每個孩子都在此找到屬于自己的“磁力場”,并以此發現自己、創造自己、提升自己。
作為學校校長,要盡可能地創設一泓多元、互動、多維、靈動的評價“活水”,真正從有益于孩子的能力、思維和身心發展的角度做出準確而細微的評價,因為這樣的評價,學校德育發生了最接地氣的成長——不斷地潤澤師生,滋養師生,提升師生。
參考文獻:
[1]程曉云.清華附小的“活德育”[J].教師月刊,2013,(2):23.
[2]張碩果.做織網的夏洛[J].教師月刊,201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