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
摘 要:“試誤”,即“嘗試與錯誤”。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九年級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應用試誤法:要能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要能巧妙設置試誤情境,要營造敢于試誤的氛圍。
關鍵詞:“試誤”;實驗教學;利用錯誤;試誤情境;試誤的氛圍
在學生的聚會中,一學生回憶:在制取氧氣分組實驗中,您剛強調實驗結束時,試管不能立刻沖洗,要等冷卻后再沖洗,結果某同學馬上把試管拿到水龍頭下沖洗,試管馬上破裂,他還被您狠狠地批評了一頓,您知道當時我們是怎么想得嗎?我們都覺得他是英雄,他做了我們想做而不敢做的事。這件事給了我啟發:實驗操作即使再三強調,學生未必真理解。而課堂上這一小插曲,因為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反而更能記住。后來在這個實驗中,我這樣處理:實驗結束時,叫了一個平時會大喊大叫、成績中等的學生馬上洗滌試管,其他同學稍等,實驗的結果再加上這位同學夸張的動作和聲音,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使同學明白這一做法的錯誤性。后來考查這部分的知識,發現學生掌握得很好。其實上述的方法就是試誤。
“試誤”譯自英文trial and error,即“嘗試與錯誤”,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提出的人類學習過程的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
在平常學習中,教師都希望學生可以不犯錯或少犯錯,以取得高分,所以總是有意無意地直接灌輸給學生正確、缺少生機的知識,造成學生對學習毫無興趣,只是把學習當成了任務。“試誤”就是讓學習過程真正融入學生的心中,讓學生基于已有經驗和知識面對困惑進行試探性的主體摸索,先經歷糾結的心理過程,然后在教師的點撥下產生頓悟,從而不僅獲得良好的知識建構,還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為學習的可持續提供內驅力。
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反復實驗,在課堂上完美展示實驗,效果當然很好,但有時實驗中的“不完美”,反而更能加深學生的印象,更能挑起學生的好奇心,促進思維的更深層次的發展。那么在九年級化學實驗教學中如何應用試誤法呢?
首先,教師要能巧妙地利用學生的錯誤。
學生的錯誤是最好的教學資源,當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錯誤,不要急于糾正,要加以利用,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進行反詰,得出一個明顯的錯誤結論,讓學生自己悟出答案是錯誤的,這種方法比直接給學生一個正確的答案效果好多了。例如:做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實驗,很多同學認為可以用蠟燭代替紅磷做此實驗,教師就用蠟燭進行驗證,學生馬上發現現象與預想的不符,于是產生疑問:“為什么用蠟燭代替紅磷不行呢?”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紅磷燃燒和蠟燭燃燒生成物狀態的不同,從而確定如何選擇反應物。
其次,教師要能巧妙設置試誤情境。
教師可以根據以往學生經常出現的錯誤巧妙地設置試誤情境。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意設置一些有疑惑的實驗,讓實驗結果說話。“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用自己實踐得來的理論一定比課本中的或老師說的更有說服力。例如在學習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內容時,很多學生會誤認為大理石或石灰石可以用骨頭來代替,因為根據平時的生活經驗知道骨頭中含有鈣,所以在做分組實驗之前,我布置了一個作業:尋找大理石或石灰石的替代品并自帶材料,可以上網查,可以根據生活經驗找,可以請教別人,要求各小組盡量不要一樣。上課時,同學們帶來的材料多得讓我都驚呆了,有牙膏、貝殼、含碳酸鈣的鈣片、墨魚骨、珍珠粉、生石灰干燥劑、水泥塊、墻上的石灰、蛋殼,當然還真有同學帶了骨頭。有意思的是帶牙膏的同學帶了白色的和水晶的兩種,帶骨頭的也帶了豬骨頭和雞骨頭,帶貝殼的同學帶了田螺殼、鮑魚殼、花蛤殼。我讓同學們自己動手把自己帶來的材料放在燒杯中加入稀鹽酸,觀察現象并記錄,最后進行反饋時,同學們都很興奮地報告著自己組的情況,最后在全班同學的多次補充完善下,形成如下一張表格。
通過這個實驗探究,很多同學消除了骨頭中含有碳酸鈣的想法,也知道了生活中很多物質含有碳酸鈣,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有化學,同時在學習了第十單元的酸和碳酸鹽反應這部分知識之后也能應用得很好。
最后,教師要營造敢于試誤的氛圍。
學生如果要真正地自主學習,就要主動試誤,許多事情,只有主動試誤,才知道自己掌握了多少,還有哪些不足,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可好多同學害怕出錯被同學嘲笑,被老師批評,所以干脆都不做,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心理。教師要防止這種心理在課堂上蔓延,盡量營造輕松的、敢于試誤的課堂氛圍。
1. 要消除學生的心理負擔。告訴學生,只有上帝和死人不會犯錯,只要是人都免不了會犯錯,恩格斯指出:“無論從哪方面學習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學習來得快。”所以不要害怕出錯,錯了,也不要有心理負擔。在課堂中,要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把自己最真實的想法展示出來,包括暴露自己錯誤的思維方法,從而引發全班同學的思考和討論,讓全班同學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徹,也使老師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2. 善待有意無意出錯的學生。當學生犯錯時,教師要以寬容之心對待。記得有一次,一學生幫我把準備好的儀器送到教室,其中有收集好的備用的氧氣,另一調皮學生把氧氣瓶上蓋著的玻璃片掀開了,后又蓋上,拿儀器的學生急得直哭,我安慰她說,沒關系,老師有高招,能解決。在課堂上我把情況說明了一下,問:現在這瓶還能用嗎?我們可以用實驗證明一下,當我伸入帶火星的木條時,木條復燃了,同學們開心地說,還能用,我問:你們知道為什么還能用嗎?這和氧氣的什么性質有關?再問:剛才某同學為什么會著急呢?說明分子具有什么性質?分析完后,我順帶說了句:我們要感謝某同學,要不然我們還學不到這些知識,我能感覺到這位同學的心放下了,坦然了。
3. 鼓勵敢于嘗試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成績好的學生更不敢表現,反而是成績中等的同學更有勇氣,敢于表現,教師要抓住機會激勵他,同時也等于告訴全班同學:敢于嘗試的學生才有更好的機會。在做二氧化錳能使過氧化氫溶液加快產生氧氣的演示實驗時,我正在劃火柴,由于火柴有點潮濕,沒點燃,班上一個中等生開玩笑喊道:老師你不會,我來。這是沒什么技術難度的操作,可以讓他操作,于是我就讓他來,他一點燃火柴就吹滅了然后伸入試管中,自然是看不到現象,我提醒了一句:為什么不會復燃,這回他點燃后過一會再吹滅,這時有火星了,伸入試管中,木條復燃了。此后,這位同學上課就能更集中注意力了,學習態度明顯好轉,學習成績也有了一定的進步。學生只有敢于試誤,才能真正地提高學習興趣。
學習中出錯,無可厚非,重要的是我們要在錯誤中尋找有利資源,“錯”往往蘊含著比“對”更豐富的內涵,教師要利用“錯”,變“廢”為“寶”。實驗教學中的試誤教學可以改變學生學習的被動狀態,開闊學生的思維空間。學生在發現錯誤,進而頓悟的過程中,體驗了成功的快樂,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常學勤.教師課堂技能教學指導[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2]吳晗清,李國超.“試誤”是化學教學永恒的機智[J].教學與管理,2014,(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