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新南
【摘要】以本院開設的“數字電路”的課程為例,探討了項目化的教學過程。項目化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重在教學內容的優化,項目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實施以及考核方式的設置等。通過項目化教學,學生積極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改善了課堂教學。
【關鍵詞】項目化教學 課程 數字電路
【基金項目】本文受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作資助項目(PPZY2015A090)資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8-0245-02
引言
數字電路應用課程一直是電子類和計算機類專業的重點基礎專業課,多年來,該課程的內容設置和教材編寫,更傾向于學科型的課程體系,不管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教學內容更關注理論性和系統性,然而,多年的實踐發現,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達不到培養方案的教學目標。一方面,學生對單一的教學方式感到枯燥,另一方面對理論學習不感興趣,為了改變這一狀態,筆者所在該課程的教學團隊對本院數字電路應用課程進行教學改革。 第一,教學內容的改革, 以“理論夠用、 技能實用、 重在運用” 為原則,減少理論知識;第二,教學方法的改革,采用項目化教學為主,在項目實踐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實踐操作,通過項目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融到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1.項目化教學的意義
“項目化教學”主要指讓學生實施一個具體的項目,它不再以教師填鴨式的講授為主,即使是實驗或實踐操作,也不是按老師提前設計好的實踐步驟,依葫蘆畫瓢,實現某個結果。“項目化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實施、完成整個項目過程。通常,項目可以是教師提出,或者也可以是某個企業的真實項目,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制定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老師和學生可以將某個項目或某個任務分解,變成多個子項目或子目標,項目實施的過程,即教學任務的實施過程,最終項目的完成與否,關系著整個教學任務是否完成。通過這多種形式的交流、討論、答辯,提高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能力,強化了學生的團隊意識。
2.項目化教學的實施
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課堂和項目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項目,主動學習新知識,而不是過去的被動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點。項目化教學的初衷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項目需要去主動學習相關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形成教與學的良性循環。
2.1改革教學內容
加強實踐,減少理論。密切結合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崗位,重新改革課程標準的內容,優化課程內容。在課程內容改革上,面向高職學生,減少計算、推導等難以理解的理論知識、做到夠用即可;另一方面,增加實踐教學內容,以加強動手、注重實踐為主要教學方式。采用 “項目化教學”的方法, 通過項目引入所需新器件、介紹新技術、傳授新工藝等。在項目的選擇上,必須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采用此行業中常用的元件,同時也可以重點介紹一些新知識、新技術, 新器件。
2.2選取合適的項目
項目的選擇要結合該門課程,選擇綜合性較強的、覆蓋面廣的典型項目,同時又不失趣味性。根據“數字電路”教學內容,筆者選取“數字電子鐘”項目為本課程的主要項目。
2.3教學過程實施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對核心知識點進行講解。在具體的任務驅動下,學生通過完成任務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地學習。將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為目標的項目化教學理念。
2.4考核方式的調整
在項目化教學過程中,考核方法也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不再以最終的期末考試作為考核依據,而是注重平時環節,把考核分散到整個學期的各個學習階段。平時的學習態度、課堂表現等占20%;平時的實踐過程占到60%,包括項目每個模塊的項目分析、項目實踐、項目答辯等;最后在整個課程結束,安排整個項目的答辯,占20%。通過這種考核方式,學生在整個學期學習的各個階段對自己所獲得的分數有直觀的把握,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避免期末復習考試給學生帶來的額外負擔,使他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同時,在教學的各個階段教師可以有機會對學生的學習進行督促和總結。
3.結束語
項目化教學方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大勢所趨。筆者通過在本院數字電路課程中,應用項目化教學的方法進行實踐,發現學生學習比之前主動了,目的性也增強,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專業技能有明顯改善。此教學模式,既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通過項目導向挖掘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參考文獻:
[1]郭立強,劉戀.數字電路課程的項目化教學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7(01):89-91
[2]鞏艷玲,殷滔.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法在建筑裝飾設計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裝飾(理論), 2015(06):13-14
[3]周立波,初詩農,王宇.高職院校項目化教學探索與實踐[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