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水
摘 要:數學學科也需要培養學生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教師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注意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啟迪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小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活用生活教材、引導小組合作、加強讀練結合等三個方面對小學生教材閱讀進行指導。
關鍵詞:小學生;數學;教材閱讀;指導;提高
長久以來,對于小學數學就一直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誤解:數學屬于理科,只要引導督促學生多加練習就可以了,不需要像語文學科那樣強調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教育教學的原理來看,“熟能生巧”的道理自然是對的,但是如果學生對于數學的相關材料不甚理解,對于相關問題還存在疑惑的話,那么,他們在練習的過程中就會很吃力,會碰到許多的困難。而這個時候,小學數學教師如果不能引導學生從理解學習的材料入手,通過提高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使得他們解開心中疑惑的話,學生就會在枯燥、乏味的反復練習中逐漸地喪失數學學習的興趣。因此,每一位小學數學教師都應該注意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所謂的數學閱讀理解就是學生圍繞學習的材料(數學教材),在老師的指導下,運用數學的思維、方法去進行相應的閱讀、理解,從中獲得相應的知識,形成一定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小學生要接觸到包括文字、符號、圖形等多樣的數學語言,要去領會數學語言的嚴謹性和細密性。而這些東西對于小學生來說又是非常困難的。所以說,小學數學教師就要堅持以教材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注意啟迪學生的思維,加強對小學生閱讀方式的指導。
一、 活用生活教材 激發學生興趣
上了年紀的一輩人在翻看小學數學課本特別是低年級數學課本的時候,相信都會有這樣的一種感覺:原來小學數學課本是可以這么漂亮的!隨便打開一頁紙張,映入眼簾的就是花花綠綠的圖畫,這些圖畫都是非常具有生活氣息的,有些圖畫甚至還是卡通形象!在課本中,還有許多的極具親和力的插入語,給人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當然了,也有一部分的人會質疑這樣的課本會不會讓學生只注意到課本的外觀漂亮忽視了其本質的教育目的。可是如果這些人注意到了小學生因此愛上了數學課、愛上了數學學習的話,相信他們會因此而停止對新教材的批評。那么,相形之下,新教材又都有哪些亮點呢?我想,新教材最大的亮點應該就在于其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更加突出了生活的氣息,建立起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基于這樣的認識,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編寫的優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和優化,注意要活用生活素材,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這個章節,打開書本的扉頁,課本上赫然印刷的是五六個小朋友在購買不同款式的風箏,這些風箏從2.8元、3.5元、4.6元到6.4元有著不同的價格。在緊接下來的“做一做”環節里,教材馬上拋出“買6個某種風箏多少錢?”“40元夠買7個某種風箏嗎?”之類的很具生活氣息的問題。就是因為這樣的吸引人的教材,學生們無不馬上愛上了這個章節的數學學習。而教師只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生發就足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不錯的學習效果了。
二、 引導小組合作 創新學習方式
不可否認的是,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有高下之分的。表現在學生的閱讀數學教材上,學習能力比較高的學生能夠很好地領會教材的意圖,而學習能力不是很高的學生就或多或少地會出現一些理解上的障礙。數學教師都明白,如果學生在閱讀數學教材上出現理解上障礙,那么這位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出現相應的一些錯誤或偏差,在學習效果上將會打折扣。這個時候,如果小學數學教師能夠創新學習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使得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能夠在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的傳、幫、帶下進步,那么,相信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就可以較好地進行數學教材的閱讀理解,學習效果自然也會有大幅度的提升。不僅如此,就是那些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也能夠在與高手的切磋中獲得對教材的進一步感悟。
還是以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章節的教學為例,作為章節教學內容的熱身,相信還是有一部分的學生還是不能很好領會教材編排的意圖。如果這部分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不是很透徹的話,那么他們的課前熱身就不夠充分,在接下來的深入學習中當然就會越來越吃力,最終導致課堂學習目標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組織他們模擬課本畫面進行商品的售賣。這樣子,有的同學當售貨員,有的同學當買家,有的同學當市場監督員……同學們通過人民幣學具進行相應的交易活動。這樣的話,課堂氛圍就會輕松活潑,本來抽象難懂的學習就會變得形象易懂,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也就能夠在親身體會或是觀察中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深刻的印象,也就能很好地完成課前的熱身。
三、 加強讀練結合 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材是如此的活潑、生動、有趣,以至于許多學生因此喜歡上了數學學習。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學生興致盎然地閱讀數學教材,從中獲得自己獨特的學習體會。與此同時,我們還會發現其實有一部分的學生雖然對教材有著自己的理解,但實際上在檢驗時卻被證明與他們的理解有著出入。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教師就要安排相應的一些課堂練習,通過這些課堂練習來檢驗學生對教材理解的正確程度。從學生課堂練習的結果來看,我們就很容易了解學生對教材理解的程度,也因此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的思路,進行一些教學的補充,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徐旭央.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例談.小學教學參考.2005年.
[2]陳慶憲.例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導”與“演”.小學教學研究.2015年.
[3]楊丁.小學數學教科書閱讀技巧漫談.教育.2016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