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明
摘 要:教師要對文本進行深度解讀,引導學生潛入文本,讀出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本文深度解讀要從關注作家背景、挖掘語言、突出文化性三個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深度解讀;背景;語言;文化性
美國作家海明威在《午后之死》提出“冰山原則”,他把文學創作比作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其中作品中的文字和形象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隱藏水下的“八分之七”。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也都具有這種特質,那深藏于文本中的“八分之七”的深層內容,單靠學生現有的閱讀能力,生活經驗,是無法準確感知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潛入文本,進行深度解讀,讀出作品中所深蘊的內涵,內化到學生靈魂中,以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促成學生文化人格的建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進行深度解讀,探尋那“八分之七”的隱性世界呢?
一、 深度解讀要關注背景,體察作者心意
要實現與文本的深度對話,進行深度解讀,必須讀進去,讀到文本的骨子里去,因此,閱讀時要知人論世,把各種因素聯系起來咀嚼,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
學習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時,如果學生對范仲淹的被貶謫的那段經歷不了解,怎么能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如何能體悟到那種“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理想抱負。學習魯迅的《藤野先生》,如果學生對魯迅的那段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原因沒有了解,怎么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出對祖國的熱愛,對先生的敬意,就無法達到精神閱讀的高度。
如果我們的《岳陽樓記》只剩下了引導學生品味岳陽樓的美景,我們的《藤野先生》只剩下了概括作者留學的幾件事,我們語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是否就弱化了,學生思維觸角擺動的幅度是不是太小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否太淺顯了,對文本的感悟是否太平面了。
文本的解讀絕不僅僅是源于文字的語言游戲,言為心聲,作家的生命高度就是如此深刻地決定著作品的高度,作家們通過創作文學作品,為我們鋪設了一條通向整個民族、人類建設的文明的橋梁,讓我們用他們的眼光引領學生進行文化之旅,獲得教育的幸福和溫情。
二、 深度解讀要挖掘語言,彰顯作家思想
要想有效指導學生由“淺閱讀”狀態進入“深閱讀”狀態,就需要我們在解讀的時候細讀文本,咀嚼文字,充分解讀文本語言中所蘊含的豐富含義,帶領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深處。這樣才能穿越文本符號的表層意義,實現深層次的過程。
曾聽過一堂《安塞腰鼓》的課,教師通過這幾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深入鑒賞語言,解讀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先安排了不同的朗讀方式,或領讀、男生讀、女生讀、全班齊讀,或激昂、或平靜、或急速、或舒緩,讀后請學生說說閱讀感受。學生大都說道“威武、雄壯”等。教師因勢利導,點撥得出文章展現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激蕩澎湃的活力,這樣的內容決定朗讀的方式,這樣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初步的感知。接著再啟發學生:文中哪些句子傳遞這種感覺更強烈一些?學生圈畫語句,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朗讀自己感受最深的語段。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繼續延伸學生的認識思維:想一想為什么是這些句子,它們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此時教師補充作者與陜北的關系,劉成章寫陜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表達對黃土精神的敬仰的思想,從而達到“語句傳遞精神”的教學效果。
蔡富清在《朱自清選集第三卷》中說到“文字之所以佳勝,正在于它們所包含的思想”。教師在這過程中通過對語言的解讀,讓學生明白用這樣的語言形式能最恰當地表達這樣的思想境界,達到了文本的深度解讀效果。
三、 深度解讀要突出文化性,體現作家人文內涵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能準確抓住一篇文章的獨特個性和精神命脈,在與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契合點上生成教學內容。
《信客》選自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被稱為文化散文,是因為它不止于個人的小感悟、小啟示,而以獨特的視角去感悟體會世間人情,它廣攬社會,縱橫歷史,剖析民族心理,充滿大氣,極富人文關懷,從而凝定為一種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蘊。“信”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守信”“誠信”是公民要遵循的道德操守。文中的信客工作是辛苦的,《信客》原文中寫道“他們一概是肩挑、背駝、手提、腰纏,咬著牙齒走完坎坷長途。”“一身破衣舊衫,滿臉風塵,狀如乞丐。”年輕信客知道這一份職業的艱辛與兇險,但仍“長途跋涉了”二三十年,他的堅持不懈,是對老信客的承諾,他的誠信得到了鄉親們的認可,“前來吊唁的人非常多,有不少還是從外地特地趕來的。”老信客僅因一條細細的紅棱子就毀了“誠信”形象,他沒有怨別人,而是深深懊悔,并推薦了年輕信客,信的文化在兩代人之間傳承。細讀《信客》我們不難發現作者是想借兩位信客的經歷,表現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文化。所以教學時要解讀出文章的這些文化內涵,生成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從而探尋民族精神,提升品位,促成學生文化人格的建構。
沒有難度支撐的語文課堂,經常會表現為淺嘗輒止,在低線上尋熱鬧,猶如經濟上的“虛熱”,股市上的“虛高”,這時特別需要我們清醒的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多做一些有深度和靈魂的解讀活動,對作者心靈世界的逼近體察,對文本主題意蘊的縱深審視,對文化內涵的透辟追尋,這樣的課才更像一節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參考文獻:
[1]孫紹振.孫紹振如是解讀作品[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2]陳日亮.如是我讀(語文教學文本解讀個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汲安慶.視角、融合與創造[J].語文教學通訊,2014年1期:16-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