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燁
始于2001年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對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理念、模式、方法和教材等都進行了全面改進,對改善中小學英語教學方法、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但將中小學英語教育放在當前的大環(huán)境中衡量與思考,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研究探索的問題。
一、當前中小學英語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有幾種現(xiàn)象折射了英語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值得英語教育工作者關注和反思。
一是對《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國家政策應對無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對包括教育在內(nèi)的經(jīng)濟社會各領域出臺了系列改革措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教育部《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從2016年起,高考英語將由150分減為i00分,外語考試不再在統(tǒng)考時舉行,實行社會化考試,一年兩次考試,學生可多次參加,按最好成績計入高考總分,考試成績3年內(nèi)有效。高考改革方案一經(jīng)發(fā)布,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與廣泛熱議。有的同學認為只要在高中期間考出一個高分數(shù)就行了,可以把時間和精力留給其他科。有的英語教師也認為自己的工作“不那么重要了”。英語高考改革對學生來說,究竟是減負還是加壓?對英語教師來說,在教學中應該做出哪些改變?
二是學生家長對各類民辦英語培訓班趨之若鶩。據(jù)筆者對所在地區(qū)學校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75%以中小學學生上參加了校外的各類民辦英語培訓班,每周課時2-4小時,每年學費在4000-10000元左右甚至更多。學生參加這類培訓的動機,主要是不滿足于學校的英語教育,尋求更高的考試成績、更好的聽說水平或者“為將來出國做準備”。學習培訓的重點,有的以讀寫為主,有的以聽說為主,大多二者兼而有之。各類教育機構紛紛以美式口語、純正牛津英語、外教全英語教學等為號召,資質(zhì)與培訓人員的素質(zhì)也是良莠不齊,缺乏準入機制和統(tǒng)一標準。學生家長為什么要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讓孩子去參加這樣的課外培訓輔導?這些培訓機構“好,在哪兒?學校的英語教育“差”在哪兒?
三是對中英文語言魅力的理解各執(zhí)一詞。近期,網(wǎng)絡有兩篇小文章引起了諸多網(wǎng)友的關注。一篇是題為《中文之美難以言喻》的小文章,以所謂的“文藝版”、“詩經(jīng)版”翻譯一首英文小詩:“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你說你愛雨,但當下雨時你卻撐開了傘)”,文藝版譯為“你說煙雨微芒,蘭亭遠望”,詩經(jīng)版則譯為“子言慕雨,啟傘避之”。另一篇是關于英國六字微小說大賽作品,比如,“For sale:baby shoes,never worn(出售:嬰兒鞋,從未穿過的)”;“Finally spoke to her.Left flower(終于和她搭上話了,并給她留下了一束花(在墳墓前))”。由此也引發(fā)了關于中文美還是英文美的討論,還有人甚至提出哪種語言學習使用起來“性價比更高的問題。今年9月8日,教育部前發(fā)言人、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其新浪實名認證微博上呼吁:“取消小學英語課,增加國學教育,取締社會少兒英語班,解放孩子,救救漢語”!那么,英語與漢語孰優(yōu)孰劣?英語教育該不該從娃娃抓起?
二、當前中小學英語教育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改革開發(fā)以來,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進程加快,掌握英語這一國際語言,已成為新一代人才的必備條件,國家、社會和學校也將英語教育學習放在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回顧多年來的英語教育,英語學習既成為很多人的敲門磚和通行證,也成為一些人的攔路虎和絆腳石;既有張海迪、俞洪敏這樣的勵志故事,更有值得反思與檢討的問題和誤區(qū)。很多人經(jīng)歷了幾年、十幾年的時間去學習英語,雖然付出了巨大代價和無數(shù)精力,但在中考、高考、考研和職考等考試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在工作生活中不得得心應手地應用。這是為什么?問題出在哪兒?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師,應該從英語教育的根源反思和應對這一問題。
(1)教育思想不明確。教授任何一門語言尤其是第二語言,首先要有明確的教育思想。就世界各國學習外語的教育思想而言,也經(jīng)歷了一個過程。19世紀末前的歐洲和20世紀中葉前的中國,都把外語作為一門知識來傳授和學習。之后,國際語協(xié)主張外語教學應強調(diào)口語交際能力;上世紀60年代之前也曾有過“聽說領先”的改革舉措。上世紀70年代后,外語教學思想才逐漸提升到這樣一個認識水平: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是使學習者將該語言系統(tǒng)內(nèi)化,構建生成轉(zhuǎn)化能力,并由此駕馭基于日常語言規(guī)范和語法邏輯規(guī)則的二元模式系統(tǒng)。顯然,我國目前不但對于英語等第二語言的教學沒有達到這個高度,連作為母語的漢語的教學離這個要求也有很較大差距。學習英語的唯一或者主要目的,是為參加高考英語考試奠定基礎。甚至由于對英語考試分值的偏重,產(chǎn)生了兩種語言在教育學習中搶時間、爭陣地的現(xiàn)象。同時也由于目前學生對語言掌握能力的不足,各執(zhí)一詞,對兩種語言的評價妄自菲薄或者夜郎自大。這些都是因為我們對英語的教育從根源上就缺乏基本的教學理念。關于基礎英語教育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方面的種種難題,許多西方國家也進行了大量的研討和爭論,至今尚未達成多少共識。我國學生在單詞拼寫、閱讀理解和寫作方面面臨的巨大壓力,以英語為母語的西方國家的學生也同樣面對。拿教育發(fā)達的美國來說,40%的三年級小學生不能完全讀懂課本內(nèi)容,近一半的中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存在嚴重障礙。著名英語教育家Spector先生在《教育家還在為如何教授閱讀爭論不休》一文中感嘆道:“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教育專家真正找到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的方法。”中國學生要跨越漢語與英語兩種語言的巨大鴻溝,去系統(tǒng)地學習掌握英語,顯然要面臨更大壓力,英語教學思想的確立也更加任重道遠。
(2)文化融合不充分。要系統(tǒng)掌握一門外語并轉(zhuǎn)化為語言應用能力,必須要對該語言的文化背景有足夠的理解。反思我們對英語的教學,要么是“西學東用”、入鄉(xiāng)隨俗,搞出來很多似是而非的Chinglish(中式英語)。近年來,隨著英語教學的改革,特別是社會各類英語培訓機構的廣泛參與,一些英語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拿來主義”、全盤西化。一些所謂的英語教學模式,照搬照抄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教學理念,缺少我們民族自己的東西,缺乏符合國情、符合漢語為母語的孩子學習需要的理念和方法,缺乏經(jīng)過實踐或試驗論據(jù)支持的教育思想。英國、美國等西方在社會形態(tài)、文化氛圍、教育制度、人口素質(zhì)等方面有著其自身的特點,他們的教育理念是其自身發(fā)展過程必然進化而來的一種思想,符合他們的實際情況,未必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體現(xiàn)在教學實際中,一方面是用“小貓小貓cat,小狗小狗dog"這樣的填鴨式教育模式,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單詞,付出超越他們年齡段能力的辛苦去掌握各種語法句式。另一方面,學生們對所學的單詞的詞根、演繹,以及其由來、文化背景又缺乏基本的了解,出現(xiàn)“吃著肉夾饃”,讀著Mcdonalds”的情形,既沒有體現(xiàn)西方文化精髓,也沒有很好地將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貫穿進去,使孩子在巨大的文化差異下去拉近兩種語言的融合對接,勢必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償失。
(3)教學方法不得當。如前文所述,諸多學生參加社會上的英語輔導班,除了不滿足于學校英語教學的學時設置,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不滿意于學校英語教學的方法。與學校的傳統(tǒng)的課堂式教育方法不同,社會上的培訓機構的教學方法更靈活多樣。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教育初期,大多數(shù)培訓機構均采取游戲的方式,讓孩子在玩耍中自然習得英語。這種“寓教于樂”的教學法,表面看起來使孩子更易于學習掌握一些單詞,但是忽略了處于語言智能發(fā)育關鍵期的孩子的英語能力進行系統(tǒng)訓練,是違背學習英語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一味重視幼兒式英語游戲式的教學方式、直觀興趣的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進入中小學時,仍不能掌握英語語言的基本規(guī)則,從而又導致學校英語教學中對這一不科學的教學法矯枉過正的傾向,使英語教學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今年,北京市教委決定取消小學一二年級的英語類相關課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桑錦龍表示,取消小學低年級英語課程,可能是考慮到現(xiàn)在小學生對于英語花費精力過大、花費金錢過多而實際效果卻并不好。
(4)英語教育的投入不足。與當前英語教育的重要性、與學生家長學習英語的熱情不相匹配的是,當前中小學對英語教育學科建設的投入還存在不足,導致當前的英語教學難以實現(xiàn)國家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一個是師資不足。目前中小學每個班級人數(shù)大都在40人以上,甚至高達50-70人;而按外語教學的特點,每班超過25人,便不能保證教學的有效實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免顧此失彼。相比較而言,社會英語培訓機構則大多以小班化教育為主。第二個是基礎設施不足。英語教學需要相關的音像設備、教材教具等,但這方面都不同程度存在保障不足的問題,缺乏標準配套的設備保障,而且各地區(qū)、各學校間差距較大。比如外研社出版的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的聽力教材竟然是磁帶而不是光盤,大多數(shù)學生家庭根本無法使用。第三是課時設置的不足。對英語教學質(zhì)量的考核,還是“唯分數(shù)論”。在中小學每周安排4-6節(jié)英語課的情況下,教師為了確保學生的考試成績,使學生接受掃盲似的教育,學生和教師都被單詞語法折騰的苦不堪言。第四是教師培訓的不足。在當前的英語教育環(huán)境下,英語教師要面臨學校的各種嚴格考評,繁重的教學壓力,繁多的題海,同時還處于缺少與外部交流的相對封閉環(huán)境中,一些課程也難免落不到實處,流于形式。
三、深入推進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
鑒于以上對當前英語教育存在問題及原因的分析,著眼當前實際,對深入推進中小學英語教學改革有以下幾點思考:
(1)要繼續(xù)堅持英語教育的重要地位。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發(fā)布后,有人認為英語教育不那么重要了,實際上這個改革要求更加注重對英語基礎能力的教育。目前,英語教育面臨的大環(huán)境沒有根本性變化,仍然要堅持與時俱進的理念,繼續(xù)重視英語的教育。全球化經(jīng)濟和信息化社會,使英語成為了國際性語言。調(diào)查顯示,世界上最有影響的出版物、國際交流函件和電腦中儲存的信息,81%以上是以英語為載體的。而且隨著中國人出國留學的需求越來越大,中國越來越國際化,英語熱的趨勢必將持續(xù)。可見,掌握英語仍然是適應未來社會、進入國際主流的必備條件。同時,語言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之一,雖然生活在不同國度的人們之間的語言可能并不相同,但通過語言來表達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其中所蘊藏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本就沒有優(yōu)劣之別。要想更深入、更廣泛、更長久地參與世界文化活動,就必須更加熟練地掌握英語等外國語言,促進漢語與外語的溝通與融合。
(2)要大力推進英語教學改革。雖然應該繼續(xù)堅持對英語教育的重視,但并不意味著要繼續(xù)堅持以往對英語教育的理念。一方面,目前整個社會對英語學習依舊存在著很大的盲目性,這其中崇洋心理和功利心理占了很大的成分,有一種當年那種“學會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心態(tài),把英語學習作為走向成功的通行證。另一方面,是國家層面對英語考試的偏頗,存在“凡考必英”的現(xiàn)象,中考、高考、考研和職考,都要考英語。這是目前整個社會對英語教育態(tài)度不端正的根源性因素。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精神,對學制、學時、機制以及各類英語考試的數(shù)、題型、命題等進行全面改革,分值該降低的要降低,該取消的要取消,讓學生們以更端正的心態(tài)、更科學的精力去學習英語。這種改革必須的全方位的、全系統(tǒng)的,否則單純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分值,減小中小學英語的學習,但到了大學還要考四、六級,進了社會還要考英語,英語教育就必然出現(xiàn)不能接軌等新的問題。
(3)要進一步改進英語教學的方式方法。反思以往的英語教育,很多人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英語,為了應試,不得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一直處在‘學的水平,達不到‘用的水準,學到的一直是“中式英語”、“啞巴英語”。高考改革降低英語分值,有利于英語教育從應試的窠臼中擺脫出來,英語考試會逐步降低語言知識考查的比重,更加強調(diào)語言的應用能力。這也為英語教育返璞歸真,切實提高學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提供了契機。要抓住這個契機,就必須改變以往的為了應試而采取的教學方法,認真學習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學習社會培訓機構的教育方法,將中西文明有效地貫穿到英語教育中,努力實現(xiàn)語言學習的真諦。
(4)營造正確的英語學習態(tài)度。改革開發(fā)以來,我國的英語學習持續(xù)升溫,“英語熱”高溫不下,這其中除了考試機制的因素,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社會氛圍和百姓態(tài)度因素。從目前情況看,家長們投入大筆資金、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帶孩子去參加各類英語培訓班,就是因為他們認為學好英語是事業(yè)成功的基本條件,而學好英語,就要從小抓起,甚至覺得從小學開始學習英語都晚了,希望從幼兒期就開始學。說到底,英語不過就是一種語言、一種交流工具,不能將其作為衡量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應該以客觀、科學的態(tài)度去冷靜看待英語學習。同時,高考制度的改革,主旨是讓國民更好地學習有應用價值的英語,而不是狹隘地讓孩子們放棄學英語的最佳時期,也可以通過不同方式引導和啟發(fā)孩子適時參加英語教育。
(5)推進英語教育使命的回歸。外語教育的本質(zhì)使命,是使學生系統(tǒng)掌握一門語言,要學以致用。當前我國英語學習的突出弊病在于不能學以致用,完全淪落為應試教育的手段。很多從美國、英國來的英語教師不會做中國的英語試題;在國內(nèi)學了十幾年的英語在國外根本不能溝通,人家不按我們所說的語法來,也聽不懂我們的中式英語。我們不缺乏原汁原味的英語教學資料,只是為了迎合考試不得不削足適履。要實現(xiàn)英語教育使命的回歸,就必須進一步提升英語師資隊伍素質(zhì),加強英語學科基本建設,向語言學習的純粹目的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