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炎菊
摘要:金克木先生說:不會讀,書如干草。會讀,書如甘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與提升學生素養的基本途徑之一。讀不僅能“傳道授業解惑”,更能沐浴經典,“讀”占語文鰲頭,“讀”秀語文精彩,讀是打開智慧之窗的一把金鑰匙,讀是自我情感的抒發,讀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言語實踐活動。語文課堂,教師應做到少講精講,讓學生“讀”領風騷。本文主要闡述了高中語文教學中讀的現狀,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與之對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高中語文;朗讀;策略;課堂教學
一、 高中語文課堂朗讀的現狀
1. 由于應試教育壓力的存在,許多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注重字詞、閱讀、作文的教學而從來不涉及朗讀教學,他們一致認為朗讀教學既浪費時間,又不見成效,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此省略掉。相反的是,這種形式的語文教學卻使得學生們在讀起文章時猶如行走在崇山峻嶺之間,找不到路的盡頭,同時也違背了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說,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2. 高中生自身態度的轉變。高中生對待朗讀的態度由認真嚴肅轉變為敷衍了事,部分高中生將朗讀視為應付差事,違背了朗讀的初衷。課業的繁重加之學習壓力的增大,使高中生將學習重心放在主科目的學習上,對朗讀的態度由此發生了質的變化。
3. 朗讀作為一種情感的表達方式,正在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朗讀者數量越來越少,專心鉆研朗讀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朗讀對于高中生的意義不僅僅體現在對于閱讀的理解,更多的是對于情感的表達、藝術的升華。
二、 高中語文課堂朗讀中出現的問題
第一,教學朗讀計劃的缺失,學生朗讀的隨意性較強。以早讀為例,朗讀缺乏計劃性。高中生往往在朗讀的前幾分鐘慷慨激昂,隨后朗讀的聲音和情感愈見低迷,最終停下來放棄了朗讀。而教師顯然也漠視了這種情況的發生,漠視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漠視了對于想象力和思維敏銳性的培養。教師本應是生活與語文的載體,卻在實際中割斷了二者之間的聯系。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只有少數自制力較強的學生能夠在朗讀中得到鍛煉,而大部分高中生客觀上浪費了學習時間。這樣不僅沒有從中學到知識,而且還拉大了與優等生之間的差距,這顯然違背了學生均衡發展的教學理念。
第二,學校缺少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教師在組織學生朗讀的方式方法上過于簡單,只是單純地布置朗讀任務,沒有對學生進行更加深入的教學指導。很多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性質缺乏基本的把握,抓不住朗讀的要點,因而不能細致地對學生進行教學教導。而高中生對于朗讀的理解,只是泛泛地停留在對輕重音的把握,過于注重朗讀技巧,缺少了對情感的深層理解。倘若一味地強調對基礎知識的掌握,那么基本就是在走傳統路線;相反的,注重對人文精神的培養,就是改革。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注重知識的延伸,而且應該從更深的層次挖掘文字,比如:對語言透過朗讀深入的品味。簡而言之,教師要用心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用心去體會語境的深層含義。
第三,朗讀活動過于單一,朗讀形式拘泥于傳統,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絕大部分學校的朗讀活動目前仍停留在朗讀比賽上,缺乏創新創造。朗讀的重要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幾個方面努力,而不是僅憑朗讀比賽來提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方式方法過于傳統,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的朗讀熱情。
第四,朗讀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它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向作品思想的深處挖掘、不斷追問的過程,是在理性分析、積極思考后的情感領悟的過程。因而,只有聲情并茂的朗讀,才能達到理想中的效果,才能更深層次的體味作者的用心。顯然,這與實際情況是背道而馳的。
第五,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極端,甚至較為激進。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反復讀書,自悟自得;有的老師則將提問環節一筆帶過,課堂互動較少,學生學習、朗讀興趣不高,教學效果較差。
三、 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的朗讀水平
第一,提出朗讀的基本要求。教師對于學生基本要求的提出是指導學生有效朗讀的一個重要方面。普通話朗讀使朗讀更具有感染性、可理解性,同時在朗讀的時候要讀準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讀破句;朗讀應自然流暢,語氣要盡量平和,停頓要合理,節奏要恰當。當教師把這最基本的要求教給學生時,學生才能有據可循,一步一步地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也應充分地給予學生閱讀時間,引導學生通過多樣形式把書讀透。正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語文教師們只要有耐心,有毅力,不斷探尋科學的訓練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在高中課堂上“讀”領風騷的目標就一定能都實現。
第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基本朗讀技巧——停頓、重讀、語調和語速的掌握。首先要注意停頓、重讀,注重主謂賓的把握;其次是注意語氣,最好與文章背景相聯系,該速則速,該慢則慢;最后是要吐字清楚。教師也強調學生對朗讀的練習。開始要認真讀,起步階段練習可稍微慢點,隨之慢慢加快,從課余時間中找到練習的機會。朗讀是對情感的集中表達,是對語言最直接的感受。讀得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格式、句式、格調也就自成一體了。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對文本的感知領悟能力,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尋找自身的情感流露。在朗讀過程中,明確學生的朗讀方向,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適合自己的朗讀模式。
第三,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語文教師應鼓勵學生日常多用普通話進行交流,這對朗讀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持續深遠的。同樣,教師也應在朗讀中起到示范性作用,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發揮出每位學生的優點。語文教師可在平日的課余活動中,多給學生創造聽課文的原聲朗讀的機會,設立圖書角,創建小小廣播臺等,以此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教師還應該注重課堂氣氛的渲染,鼓勵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閱讀。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的是,范讀僅僅是個引路人,只能起“示范啟發”的作用,無論在何種情境下,不同的人對文章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語文教師也必須引導入情入境,按照自己的情境體會去感受、理解、表達真實的情感。此外,語文教師還應注重朗讀的過程性評價,培養、引導學生積極朗讀的興趣。語文教師應幫助每個學生朗讀出屬于他們自己的情感,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在明確朗讀的目標和方向的前提下,升華朗讀的情感,尋求更深層次的發展。
第四,教師應突破傳統的朗讀方式,大膽創新,例如創設情境讀、表演讀、比賽讀等,通過對多媒體、錄音及教師的體態語言等的運用,幫助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必須講求“入情入境”這個原則。這種方法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進入最佳的朗讀和閱讀狀態,從而展現出較高的朗讀水平。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分角色表演朗讀,借助人物動作、感悟理解課文。例如將他們帶入真實的情境中。體會特定
人物情感的喜怒哀樂,通過身臨其境的朗讀,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含義。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是切實可行的:通過種種方式方法,學生不僅可以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也更進一步地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五,二十一世紀不僅是人才的競爭,更是能力的競爭。朗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朗讀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水平。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式,組合管理。例如依據教材,指導朗讀;多種朗讀,強化訓練;教師范讀,感染學生等,以此促進學生對于朗讀的深入學習。作為高中生,應具備超前意識,自覺提升自己、發展自己。作為教師,更應多出一份使命感,用自己的突破和創新,探索出一條適合高中生提升朗讀水平的教學之路,使朗讀訓練朝著更加科學、更加系統、更加完整的方向發展,以此托起祖國的希望之星。
簡而言之,讓高中生在課堂上“讀”領風騷不再是單純的奢望。朗讀是學生情感表達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作為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從無聲的書面語言向有聲的口頭語言演進的過程中逐步綻放著耀眼的光彩。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曾指出,“書聲瑯瑯應當成為一堂好課的首要特征”;葉圣陶也曾說,“讀書心有境,入境始為親”。相信,在語文教師們的不斷探索中,高中語文課堂中讓“讀”領風騷不再只是一句空口號。
參考文獻:
[1]陳藍蘭.優化教學情境,提升教學效率[J].閱讀,2014,(Z7).
[2]李曉英.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N].中國信息報,2011.
[3]李佳妮.黃厚江本色語文課堂教學思想研究[D].渤海大學,2015.
[4]張婧恒.課堂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