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婷
摘要:本文立足于觀察《奇妙的二氧化碳》第一課時中不同的教學過程,對比不同課堂情境創設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內驅力的影響;不同探究實驗的設計對教學難點的突破情況對比;教師在探究過程中引領學生思維的升華。經過觀察和對比分析筆者認為,要確保探究活動的效益最大化,必須真正做到把“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實處。
關鍵詞:課堂觀察;探究活動;有效性
課堂是教師和學生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不可逆的動態過程,每一節課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復再上一遍。怎樣在化學課堂教學中貫徹新課標的理念,提高化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活動的自主性和有效性,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和創造力,實現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的轉變,成為擺在我們廣大化學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學年,我們學校被列為課改基地學校,我抓住這一契機,結合我校的“合作探究學習”的校本培訓內容,教研組認真組織觀摩和對比了幾位老師在執教《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課中學生探究活動的有效性。
一、 觀察課堂情境的創設,對比學生探究活動的內驅力
贊可夫曾說:“教學方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睂W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情境有著密切的聯系。首先,知識需要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中呈現出來,讓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動的接受信息,從而能更好的理解信息、加工信息的過程。其次,教學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某一特定的知識,還要讓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觀念。因此,在本次活動中我通過“同課異構活動”對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進行了觀察。
情境一:多媒體展示“死狗洞”的動畫,請學生猜測“死狗洞”中究竟含有什么氣體呢?
情境二:多媒體播放自然風光短片,提出萬物生長靠太陽,但也離不開一種極其普遍的但卻十分奇妙的氣體物質,這種氣體是什么呢?
情境三:教師拿出一瓶“雪碧”作為小禮物,想喝“雪碧”的同學舉手示意老師,老師倒出一杯后給學生提了一個小要求,先請觀察倒出的“雪碧”中有什么現象后再喝。
情境一以懸念故事導入,吸引學生探索蘊藏的化學知識,學生都驚奇不已,但這一情境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學生進一步探究活動未能產生共鳴。情境二創設了精美的畫面,悠揚的音樂和熟悉的生活場景,使學生以愉悅的心情進入到新課學習。情境三中以雪碧飲料作為小禮物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我注意觀察到很多學生躍躍欲試想要喝飲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聚攏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老師提出問題,這些氣泡是什么氣體的氣泡,如何驗證它?這一恰到好處的提問直奔主題,又不影響懸念的創設,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我這里,這是可以“觸摸到的學習”,學生就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去。由此可見,好的課堂情境的創設可以增強學生探究活動的內驅力,提高課堂效率。
二、 觀察探究實驗的設計,對比難點突破情況
化學教學離不開化學實驗探究,新課程加強了對化學課堂實驗的要求,由對照步驟實驗向設計實驗轉變,由驗證性實驗向探究性實驗轉變?;瘜W實驗探究活動的開展,對學生思維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每次實驗教學時要注重實驗探究的過程引導,讓學生明確每次實驗探究的目的、內容、所要得出的結論,只有明確了探究目的和任務,探究活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活動的有效性。同時,探究任務的設計要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任務難度應該由易到難,逐層提高。難度適當的探究任務可以減少學生實驗的焦慮感,促進探究活動任務的完成。如果探究任務的難度有明顯提高,要有低級向高級的任務鏈的準備,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以舊探新的需要設計成一系列漸進的問題體系,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架”,這樣才能保證化學探究實驗能順利有效的進行,學生也能真正體會到任務達成的樂趣,從而實現任務驅動的目的。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節中,探究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是一個難點,如何通過實驗探究活動突破這一難點,我觀察并記錄了以下兩位老師教學片段。
案例一:學生實驗1:分別在兩支試管中取2ml蒸餾水,向其中一支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振蕩,另一支中滴加3滴稀鹽酸或醋酸,振蕩,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學生實驗2:向上述紫色石蕊的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
案例二:學生實驗1同案例一,學生實驗2:干燥的紫色石蕊做成的紙花和用水潤濕過的紫色石蕊做成的紙花分別放入試管中,分別向兩支試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氣體。
案例一和案例二雖然都是通過學生親自“做實驗”的方式來“認識二氧化碳跟水反應的化學性質”,但是這兩個案例中的實驗探究過程(即探究的實質)是不同的。后者采取“控制實驗條件的方法”,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改變石蕊的存在狀態(固態石蕊和石蕊溶液),來探究此條件的變化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從而得出結論。因此,同前者相比,后者對學生體驗科學過程、掌握科學方法、形成“控制實驗條件的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實驗探究的程度更加深刻。在課堂上我特別觀察學生實驗后書寫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的文字表達式,在案例一中大多數的同學書寫反應物中都將水寫成了石蕊試液,而在案例二中大多數的同學把水寫入了反應物中。由此可見,要最大限度的發揮探究實驗的教學功能,教師在設計探究實驗時,必須要多動腦筋,多思考,要有創新意識,盡最大可能地通過“實驗探究活動”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實現新課程所倡導的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
三、 觀察教師的引領作用,對比學生的思維動態
有效的化學實驗探究活動是一個師生共同互動的過程。雖然我們的學生有很大的探究空間,但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獨立做實驗,得不到教師適時、必要、有效的指導,在大多數情況下學生的探究能力就不能產生更深層的飛躍,而只是停留在淺層的認識水平上。特別是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需要我們的教師適當的“點化”,這樣才能發揮實驗探究的最大作用,提升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課中,關于“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的反應”的教學,兩位教師的教學活動如下:
案例一:在學生實驗探究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氣體時,將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學生觀察現象——變渾濁,實驗結束,教師直接給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要求學生記住。
案例二:同樣在完成上述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出示文字提示,石灰水的有效成份是氫氧化鈣,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產生了白色沉淀碳酸鈣和水,再請學生寫出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分析以上案例,我認為案例一中的教師點撥不夠到位,學生們僅依靠現象很難明確這一反應后的白色沉淀名稱是碳酸鈣,大多數學生只能死記硬背了;而案例二中的教師出示了文字提示,學生通過閱讀理解題意,同學能自主的正確書寫這一文字表達式,這樣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但是,案例二中教師的指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升華有一定欠缺,學生對這一反應的延伸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那么,如何通過教師的引領讓那些學有余力的學生能夠拓展思維呢?為此我在上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小小的環節:當學生將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看到了渾濁以后,沒有讓學生立刻停止實驗,而是讓學生將整個裝置放在一邊,先講反應的實質,引導學生書寫文字表達式。等這一環節結束后再讓學生搖晃一會雪碧瓶,觀察石灰水的變化。學生可以看到:渾濁的液體又慢慢變澄清了。這時再把原因稍微解釋一下,但不做過多的要求。設計這樣一個小小的環節,就是為了能讓學生初步了解到同一個化學實驗在不同的階段可能會有不同的實驗現象,讓學生的化學思維有升華的空間。
總而言之,有效的化學探究活動需要精心設計,學生只有在創設的良好學習情境中才能積極主動圍繞具體的目標開展活動,而教師則應該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化學活動中去,隨時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真正把“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理念落實到實處,確保探究活動的效益最大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