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凱++李三平??
摘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導學案被廣泛地應用地到了中學數學教學中。有些研究者甚至認為,在中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導學案為課程改革和發展探索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由于一些教師對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缺乏理性的思考,不僅沒有很好地發揮導學案的作用,反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為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本文通過對導學案的現存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建議。
關鍵詞:導學案;中學數學;教學;問題;對策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人們對近年來興起的導學案教學(也稱“學案導學”)看法不盡相同,贊成者認為,導學案是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航標”,是教師的“導”和學生的“學”的結合,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一定的意義。一些數學教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為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使用導學案輔助教學。一些研究者甚至認為,學案導學既可以避免我國現行的數學教學“重知識輕方法,重記憶輕思考”等現象,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導學案的新穎性、可操作性、趣味性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課堂效率。但是,我們也發現,在學案導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由于一些教師對導學案的認識不夠,導致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在我國創新推動數學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暨“第九屆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展示與培訓活動”總結中,也提到現在多數課都采用課前導學案,造成預設的環節過程過于充分,生成環節過于順暢,教學的重心過于前移,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當堂訓練落實的情況。
通過與中學數學一線教師的交流和對大量導學案的研究分析,發現大部分導學案不同程度都存在一些問題。
一、 導學案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 設計過程存在的問題
1. 設計形式單一,內容安排錯位
隨著學案導學模式的不斷推廣,幾乎所有數學課堂都運用導學案進行教學,但一些教師不精心設計導學案、照搬他人的導學案,久而久之造成了“天下導學案一大套”的現象,導學案逐漸以一種模板和框架的形式被教師借鑒。這樣來設計導學案的確很方便,但設計出的導學案不一定能適應自己的學生,可能不僅起不到“導”的作用,而且可能使課堂變得單一枯燥。
此外,大多數教師在導學案內容安排上出現嚴重錯位現象,一直認為數學課堂重在練習,所以在設計導學案時往往都是先給定義、定理和解題模板,之后附加大量練習題,將導學案設計成填空加上習題。
下面展示一份導數的幾何意義的導學案。
導數的幾何意義:函數f(x)在點x0處的導數f′(x0)的幾何意義是過曲線y=f(x)上點(x0,f(x0))處切線的。
求曲線切線方程的步驟:①切點坐標(x0,f(x0));②求f′(x),將x0代入得到k=f′(x0);③點斜式方程:y-y0=k(x-x0)。
可以看出,這樣設計導學案,使信息時代的教師仍然在充當傳統“教書匠”的角色,只是將原來的語言表達轉化為書面表達,忽略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造成了導學案習題化的局面,失去了導向的功能。
2. 環節預設“充分”,思考空間不足
一些教師設計的導學案雖然形式上有所創新,擺脫了填空加上練習題的模式,但導學案環節預設過于充分,將重難點都設計在導學案上了,將導學案變成了課堂教學設計,掩蓋了學生的思考。這樣的導學案設計只注重問題的量而忽略了問題的質,缺乏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很好地發展,不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
(二) 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不夠重視導學案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一些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不愿意使用導學案,認為設計導學案太浪費時間了。即便學校或教研組為其提供了導學案,他們也不重視導學案,并且認為學案導學模式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還有一些教師看似贊成學案導學模式,將導學案也應用到教學中,但他們只是將導學案在課前發給學生,上課時完全脫離導學案,忽視了學生運用導學案預習的效果,課堂上不及時解決學生的困惑,這樣使得學生把導學案當做一種任務來完成,在課前學生從書上或網絡上查找答案,課堂上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降低了導學案的作用。
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最普遍的問題是教師們不太重視導學案的課后反思功能,他們不及時反思導學案設計的合理性和使用的效果,課后直接將導學案當成廢紙,這樣使導學案的作用不能夠完全發揮。
2. 過分依賴導學案
一些新教師注重啟發式教學,他們認為,應該大力支持學案導學模式,將導學案貫穿于課堂始終,這對于課程改革來說也許是一件好事,至少是一種對課程改革的摸索。但他們在教學中的表現常常是過于依賴導學案,不能夠恰當地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幾乎把所有的課程內容都由導學案呈現,凡事“過猶不及”,這種對導學案依賴的現象極易造成課堂枯燥乏味,不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對學生的學習也不利。
二、 導學案現存問題的應對方案
為解決導學案現存的問題,使導學案作用得到全面發揮,盡可能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在設計和使用上需要采取一些整改措施。
(一) 明確自身角色,更新教學模式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的角色由靜態知識的占有者轉變為終身學習者;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促進者;由教學控制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師要想適應角色的變化,就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教學生更多的是如何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不僅僅是現成知識。如果將學生比喻成“小羊”,那么教師則是“放牧者”,“放牧者”不應該直接趕著“小羊”到水草肥沃的地區,而是在通往肥沃水土的路上適當撒草,引導它們自己走向水草肥沃的地區。因此,教師要運用導學案等引導性材料對學生加以引導。以求曲線的切線方程為例,可以將導學案設置成幾個問題:“①曲線的切線方程是什么圖形?②導數的幾何意義是什么?”,這樣才可能有助于學生們獨立思考并解決問題。endprint
(二) 清楚設計過程,精心設計內容
在某種意義上,導學案的設計可能決定一節課是否成功。一節好的導學案編寫一般要經過以下五個步驟:首先,由個人進行“初備”以形成導學案的“初案”;其次,進行教研組“集體備”以形成導學案的“共案”;再次,上課之前個人“復備”以形成導學案的“個案”;然后,由教師在課堂中“續備”以形成導學案的“續案”;最后,課后“補備”以形成導學案的“補案”。此外,好的數學導學案在內容和設計上也要遵循一定原則:首先,要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內容和情境的設置要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多應用生活中的數學;其次,要具有一定的引導性、探究性和挑戰性,要有助于激起學生們尚處于最近發展區的知識;然后,要具有一定的主體性,導學案設計重點突出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最后,要具有一定的參與性,合理分配教師和學生課堂中的參與比例。
(三) 明確使用意圖,高效使用導學案
在導學案的使用過程中,既要避免不夠重視的問題,又要杜絕過度依賴的現象,做到合理使用、高效使用。在使用過程應注意以下三個問題:
首先,充分發揮導學案課前使用的反饋功能。教師要提前給學生發放導學案,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自主學習,再與同學交流來完成預習,在課前收齊導學案,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進行二次備課,將學生有疑惑的知識點在課上重點講解。把導學案作為教師和學生之間信息反饋的有效工具,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
然后,充分發揮導學案教學的引導功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處焺t可以通過導學案將學習主體地位交給學生。教師可以將二次備課中需要重點講解的知識與導學案有機結合,使學生理清研究思路,并按照導學案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再輔助指導,充分發揮導學案的引導功能。
最后,充分發揮導學案課后使用的反思功能。良好的反思有利于后續教學的進行,教師應充分利用導學案進行課后反思,以及反思導學案思路是否清晰,反思教學活動安排是否得當,反思學生學習效果,這有助于接下來導學案的設計,并提高教學效果。
結語
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導學案正是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通過學案導學模式在中學數學課堂的推廣,有助于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因此,在學案導學模式中對教師的最大要求就是精心設計導學案和高效利用導學案,這些仍需廣大教師不斷學習和探索。希望教師能夠吸取以往經驗,改進不足之處,最終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的導學案,并高效使用導學案,使導學案在教學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 袁運福.導學案在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教學參考,2016,(257):5-5.
[2] 章建躍.創新推動數學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暨“第九屆初中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展示與培訓活動”總結[J].中國數學教育,2016,04:2-15.
[3] 安杰.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9):155.
[4] 楊展鵬.高中數學“導學案”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論壇,2011,05:1-2.
[5] 傅鋼善.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69-71.
[6] 張海晨,李炳亭.高效課堂導學案設計[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0.
[7] 王瑞祥.導學案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一以高中數學教學為例[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