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滸平 須新濤 莊林淵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膽囊炎不同時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方法:隨機抽選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內接診的70例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依照不同手術時期分A組24例(發病72h內)、B組22例(發病后72-96h)、C組24例(先保守治療,后手術),分析三組手術情況、中轉開腹等。結果:和B組比較,A組、C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較優,差異顯著(p<0.05);和c組比較,A組、B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優,差異顯著(p<0.05);B組中轉開腹率較A組、C組高,差異顯著(p<0.05)。結論:針對急性膽囊炎患者,應提供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效果顯著,值得應用。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腹腔鏡手術;手術時期
急性膽囊炎屬于常見疾病,以嘔吐、腹痛、發熱為臨床顯現,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本病治療上得到廣泛應用,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但尚未明確手術時期,對此,本文對我院7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的不同時期腹腔鏡膽囊切術實施情況予以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共計70例,均選自我院4年1月-2016年1月期間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以不同手術時期分三組,A組24例,10例男,14例女;年齡為20-70歲;發病一手術時間為8-70h。B組22例,11例男,11例女:年齡為21-68歲;發病一手術時間為72-93h。C組24例,12例男,12例女;年齡為18-74歲;發病-手術時間4-12d。3組知情同意且自愿加入研究,其基本資料差異無顯著性(p>0.05)
1.2方法
70例患者均以氣管插管方式進行全麻,在臍部取切口,長為10mm,穿刺注入CO2構建人工氣腹,壓力:12-14mmHg,置入10mmTrocar,于肋弓下鎖骨中線、劍突下、腋前線做穿刺切口,置入腹腔鏡,鈍性分離組織粘連,抽吸膽汁,顯露膽囊三角,切除膽囊。均在術前、術后予以抗感染治療,避免發生感染,叮囑患者定期隨訪。
1.3觀察指標
觀察3組手術情況(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觀察3組中轉開腹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X2檢驗,P<0.05,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手術情況比較
和B組比較,A組、C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較優,差異顯著(p<0.05);和C組比較,A組、B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優,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中轉開腹比較
A組1例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中轉開腹(4.17%),B組分別1例因膽道損傷中轉開腹,1例因中上腹廣泛粘連中轉開腹,5例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中轉開腹,共為(31.82%),C組1例因術中出血難以控制中轉開腹(4.17%),B組中轉開腹率高于A組、C組,差異顯著(p<0.05)。
3討論
目前,手術是急性膽囊炎的主要治療手段,近些年,腹腔鏡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效果顯著,但尚未明確該手術的手術時期,據報道,在患者發病后96h內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效果理想,但手術難度系數較高。有臨床研究學者認為在患者發病后72h內是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最佳時期,然而由于該病早期因炎性因子的刺激,滲出各類纖維漿液、炎性細胞而形成纖維蛋白粘連,術中分離操作簡單。但在發病72h后會出現纖維性粘連,甚至“冰凍”狀粘連,增加中轉開腹風險。研究結果顯示,B組中轉開腹率高于A組、C組,A組與C組中轉開腹率無差異,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中上腹廣泛粘連,腹腔鏡內難以分離。通過保守治療,炎癥得以控制,粘連得以改善.所以,針對措施早期時期治療的患者應接受保守治療,病癥減輕后行擇期手術。B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較A組、C組優,差異顯著(p<0.05),說明B組手術操作難度增加,延長手術時間。因此,在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注意以下內容:術前選取合適適應證;安排臨床經驗豐富、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操作技術與膽道解剖結構者;針對術中遇到的廣泛粘連、膽道損傷、止血無效等情況應立即中轉開腹,提高手術治療效果。
總之,急性膽囊炎患者接受早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效果理想,操作簡單,利于減短住院時間,值得應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