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瓊玉
摘要:健康是人生與社會最寶貴的財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觀教育。本文從引導大學生理解健康新觀念出發(fā),著重幫助他們正確理解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思想健康的有機統(tǒng)一關系,然后在行為上指導他們從自我做起,達到全面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生;健康新觀念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這是習主席2016年8月在全國衛(wèi)生與健康大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序言的第一句話“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條件。實現(xiàn)國民健康長壽,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可見,全民健康是國家的奮斗目標之一,大學生是社會成員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者和生力軍,培養(yǎng)大學生的健康新觀念,意義不可小覷。健康是人生與社會最寶貴的財富,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觀教育。
一、 引導大學生樹立健康新觀念
1989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且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健康觀念也與時俱進地得到豐富和發(fā)展。今天的健康新觀念,就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思想健康四維的有機統(tǒng)一。
對大學生來說,怎樣判斷自己是否健康呢?應該擁有怎樣的健康新觀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方面理解:一是身體健康。即發(fā)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化指標正常,沒有疾病或身體不處于虛弱狀態(tài)。通俗的表達就是一個人能吃能睡,臉色紅潤,沒病沒痛,陰陽平衡。二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即:智力正常。情緒健康:善于控制與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緒反應與環(huán)境相適應。意志健全:意志健全的大學生在各種活動中都有自覺的目的性,能適時地作出決定并運用切實有準備的方式解決所遇到的問題,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應方式,能在行動中控制情緒和言行,而不是行動盲目、畏懼困難,頑固執(zhí)拗。人格完整:即個人的所想、所說、所做都是協(xié)調一致的。自我評價正確,悅納自己。人際關系和諧:樂于與人交往,有知心朋友。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生理年齡特征。三是社會健康,或者說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即:能適應復雜的環(huán)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四是思想健康。即:有比較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zhèn)巍⑸茞骸s辱、美丑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guī)范的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二、 引導大學生正確理解健康四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關系
健康的四要素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思想健康,四者之間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同時,它們在健康中的作用和地位又有所不同。
(一) 身體健康對于人來說是健康的基礎。身體健康是伴隨一個人生命全過程的最重要的資本,有身體健康才有生命,才有一切。身體健康的四大決定因素:(1)內(nèi)因,即父母遺傳,占15%。(2)外界環(huán)境因素,其中社會環(huán)境占10%,自然環(huán)境占7%,共占17%。外因不被個人所控制。(3)醫(yī)療條件,占8%。(4)個人生活方式,占60%,個人生活方式是可控因素,所以身體健康的主動權大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大學生可以通過外因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增進身體健康。
(二) 人想要健康,心理健康是必需的,心理健康能夠給人生理健康提供保證。身體和心理健康二者是互相聯(lián)系的。生理健康會給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若是人得了疾病或者身體出現(xiàn)殘疾,很容易心情不好,甚至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的情緒,心理健康會受到影響。心理健康也會給人生理健康造成影響,若是一個人長期處于抑郁或者緊張的情緒中,其身體內(nèi)部的肌肉緊張度以及激素分泌都會產(chǎn)生變化,免疫系統(tǒng)會受到影響,很難在最佳狀態(tài)中工作,人本身的抵抗力會受到很大影響,非常容易出現(xiàn)疾病。醫(yī)學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人身體出現(xiàn)疾病,很多時候都是心理疾病在身體上的表現(xiàn),比如癌癥和慢性病等。所以,我們可以說心理健康的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生理上的健康。所以,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心補。”有好心情,才能有好身體。
(三) 思想健康是健康深層次的因素,它直接或間接影響著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思想健康是健康的統(tǒng)帥。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思想與心理的關系,既要懂得它們的區(qū)別,更要理解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思想和心理存在明顯區(qū)別:首先,思想是客觀存在的其反映在人們意識中,是思維活動產(chǎn)生的,能夠通過態(tài)度、觀點以及立場等直觀的表現(xiàn)出來,能夠反映一個人的道德觀念和政治立場等一系列深層次的和精神有關的問題,思想問題具有社會性、政治與道德傾向性、穩(wěn)定性的特點。思想是反映的結果;心理是人的頭腦反映客觀世界的過程,包括感覺、知覺等感性認識過程,又包括思維、想象等理性認識過程,還包括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以感覺、記憶、思維等形式表現(xiàn)出來,心理是反映的過程。其次,思想是精神世界的組成部分,心理則是人精神世界直觀的表現(xiàn)。思想和心理會互相影響和作用,甚至會相互轉化。第一,人思想和心理本質是一樣的,其都是人精神世界的產(chǎn)物,都會反映客觀世界,其產(chǎn)生于客觀現(xiàn)實,屬于人精神活動的一種,是人腦子機能活動產(chǎn)生的。第二,思想的形成是以心理活動為基礎的,思想也是心理活動的結果,若是思想形成也會調控人的心理活動,一個思想健康的人,往往在精神面貌上表現(xiàn)得很陽光,心理也健康。第三、思想問題可以加重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發(fā)展為思想問題。
(四) 社會健康,即社會適應能力良好,它能夠從最高層次上反映出人體健康情況。若是不具備社會健康,其社會適應能力也會降低,也會失去人和其他動物的區(qū)別特征,人的生活質量更是無從談起。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以及思想健康都是社會健康的基礎。只有人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都健康,人才能夠稱為是一個健康完美的人。
三、 指導大學生從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endprint
對于大學生而言,其個體健康水平提高是生活質量提高、身體素質提高和學習的條件,也是體現(xiàn)我們民族興旺、社會和諧、國家昌盛、高度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和方法來指導大學生從自我做起,全面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一) 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謂“生活方式”,簡單地說就是怎樣生活,是指人們長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經(jīng)濟、社會習慣、規(guī)范以及家庭影響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識、生活習慣和生活制度的總和。在我國,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過去的傳染病轉變?yōu)槁苑莻魅静 at(yī)學工作者通過大量反復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和行為不健康、不科學是最主要的發(fā)病原因。健康的生命首先取決于自己。大學生不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大學生活和學習相比于中學,有更多的自由和閑暇,這就需要更多的自我管理。這時年級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也包括各專業(yè)任課老師,作為師長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和指導他們從進大學的第一天,懂得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他們的意義。更多的是結合實際給予一些具體的指導,如早上第一節(jié)課看見很多學生拿著早餐進教室,告知他們早餐營養(yǎng)的意義,急忙吃、胡亂吃、不吃早餐的害處,要學會合理膳食。有些學生上課瞌睡,精神不振,明顯的睡眠不足,適時的講講該怎么培養(yǎng)規(guī)律起居、充足睡眠、勞逸結合的生活方式,更要多督促這些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里長大的他們,少玩手機,多動身體,知道運動的意義 。總之,不要成為“年輕不養(yǎng)生,老了養(yǎng)醫(yī)生”的代言人。
(二) 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大學生正處于心理發(fā)展的過渡期,即處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成熟的心理過渡階段,這一過程中,難免有許多磕磕碰碰,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所以,大學里的心理健康指導課就要給予大學生這方面的正確引導,教會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多與人健康交往,學會合理調控自己的情緒,掌握一些應對心理問題的科學方法等各種調控心理的方法和途徑。
(三) 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大學生的思想素質如何,不僅關涉到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也關涉到自身的健康系統(tǒng)。思想素質最核心表現(xiàn)就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的三觀,能為大學生的人生提供導向,為其心理活動提供“定位系統(tǒng)”,也直接為大學生提供思想和行為的價值標準,使他們在困難的時候看到成績和光明。而大一時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開設對于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的意義非同小可。
(四) 增強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要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得從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入手,正如培根所說: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而良好行為習慣是長期堅持,養(yǎng)成習慣,形成自然。大學生入校,學習《大學生守則》,遵守校紀校規(guī),也要制定和遵守班規(guī)舍約,更要遵守道德規(guī)矩和法律規(guī)范,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加快自身的社會化進程,這有助于大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