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蘭

[摘要]目的:對聯合復溫護理在嬰幼兒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研究。方法:擇選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60例需行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嬰幼兒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探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應用單一的復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探究組患者應用聯合式復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護理結果展開評估。結果:經臨床護理結果得出,探究組患者于對照組患者的最低鼻咽溫度相比無較大差異,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探究組患者的自動復蘇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體溫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嬰幼兒深低溫體外循環術中應用聯合復溫護理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為手術治療帶來更可靠的保障,使嬰幼兒手術能夠順利進行。
[關鍵詞]復溫護理;體外循環;應用研究
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是當前治療嬰幼兒復雜性先天性心臟畸形疾病的重要手術,該治療方法主要是將嬰幼兒的體溫降低至<20°使其血液循環變慢,在處于無血狀態下所實施的手術治療方法,在手術結束后,需要對新生兒進行相應的體溫調節與恢復,使嬰幼兒的治療過程更為順利。但是,大多數嬰幼兒在術后都會出現低溫癥狀,這是由于嬰幼兒的體溫調節中樞還處于初級發育狀態,對溫度的調節能力較差,因此該癥狀的病發率極高。對此,為改善這一問題,本文對嬰幼兒深低體外循環手術中應用聯合復溫護理措施,并對患者的護理結果展開探究,現將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選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所收治的60例需行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嬰幼兒患者作為本文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探究組與對照組,兩組各30例。其中,經所有患者臨床資料統計得出,對照組中男性患者有16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齡范圍在3天~1歲;探究組中男性患者有15例,女性患者15例,患者年齡范圍在5天~1歲;兩組患者經臨床檢測發現存在明顯的肺動脈高壓癥狀,對此,在臨床基礎性資料的比較上,2組患者相比無差異,可進行比較。
1.2方法
兩組患者在手術前均采用全身麻醉方法進行手術麻醉,并建立體外循環,在體溫進入18-20℃的深低溫狀態下試試心內直視手術,在手術結束后開始進入復溫環節。對照組患者應用單一的復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采用變溫水毯進行復溫,首先,將患兒外衣褪去,將水毯平放于手術臺上,讓胎兒平躺于毯上,應用薄毯覆蓋身體做好保溫措施。探究組患者應用聯合式復溫護理模式進行護理,采用變溫水毯和充氣升溫毯進行聯合應用,首先,將變溫水毯和熱交換箱連接,交換箱溫度控制在39℃,將充氣升溫毯覆蓋于下半身,將充氣毯連接吹風管進行升溫,進行心內直視手術,在手術結束后進行血流復溫,并對水箱溫度進行緩慢加溫,充氣毯溫度需控制在38℃。兩組患者在進行復溫過程中均進行體溫監測,每隔5分鐘進行一次監測。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最低鼻咽溫度、自動復蘇率、低體溫發生狀況及各個并發癥發生狀況進行統計與對比。
1.4統計學分析
本文根據所得相關數據資料進行分析,所使用的數據處理軟件為SPSS 18.0,計量資料以均數(x±s)表示,以t值進行組間對比,計數資料以%表示,以x2值檢驗,如果P<0.05,那么則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臨床護理結果得出,探究組患者于對照組患者的最低鼻咽溫度相比無較大差異,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探究組患者的自動復蘇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低體溫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患者,組間結果存在顯著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討論
低體溫是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術后的常見并發癥,嬰幼兒因體溫調節系統發育不完善,在實施該手術后普遍會出現低體溫癥狀,給嬰幼兒的生理功能帶來了直接影響。據以往臨床術后經驗得出,嬰幼兒若在術后出現低體溫時未得到及時改善,則會導致術后出現大量出血,使得心肌收縮力降低,臨床癥狀表現為心律不齊、心率異常等。因此,術后的復溫護理措施對于嬰幼兒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在此次研究中,本文對嬰幼兒采用了兩種不同的復溫方式進行對比。在此次研究結果中可以發現,探究組患者術后的低鼻咽溫度與對照組患者相比無較大差異,但探究組患者的自動復蘇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各項并發癥的發生率要低于對照組患者。由此結果可證實,聯合復溫護理更適用于嬰幼兒深低溫體外循環手術當中。
綜上所述,在嬰幼兒深低溫體外循環術中應用聯合復溫護理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為手術治療帶來更可靠的保障,使嬰幼兒手術能夠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