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春穎


[摘要]隨著骨折治療的發展,內固定形式逐漸向著微創和生物學固定的方向發展,接骨板作為最早的內固定形式,其發展過程代表著內固定學的發展過程。本文以內固定鎖定加壓接骨板的相關專利申請為研究對象,對其全球專利申請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關鍵詞]內固定;鎖定加壓;專利;發展脈絡
骨折主要由直接、間接暴力或積累性勞損造成,其愈合是骨組織原始連續性重建的過程,是極其復雜的細胞組織學修復的過程,局部力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等諸多因素對骨折愈合有重大影響。其中,合適的力學環境是骨折愈合的重要條件,穩定性是骨折手術后愈合的關鍵。
20世紀前半葉,骨折治療通過牽引、石膏、夾板等固定方式恢復骨的連接,其具有愈合時間長、畸形愈合、肢體功能減退的缺陷。在20世紀60年代起,瑞士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ASIF)Muller等醫生提出骨折固定的內固定原則(AO原則),其核心為“骨折塊之間加壓,堅強的內固定”,極大地促進了骨折內固定技術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Gerber等提出了生物學固定(BO)的概念,即從決定解剖復位、堅強的內固定的力學固定方式,演變為間接復位、彈性固定、骨折間接愈合的生物學固定方式,BO理念的宗旨為最大限度保護骨折局部血運,最小限度騷擾骨生理環境,將醫源性損傷降低到最低限度。
1鎖定加壓接骨板(LCP)技術專利分析
鎖定加壓接骨板(LCP)作為現在發展較為先進的內固定接骨板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且取得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在此,筆者對其專利主要申請國、專利主要申請人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1.1專利申請年度趨勢分析
LCP專利技術的發展經過了三個時期:
(1)萌芽期(1996-2000)。該時期部分申請人先于國際內固定協會意識到之前接骨板的缺陷并對其進行了改進,該技術在該階段處于萌芽時期;
(2)發展期(2001-2010)。國際內固定協會于2001年正式推出了基于BO理念的LCP,且瑞士公司Synthes AC公司在1997年推出了LCP成品的雛形,基于該LCP雛形板的改進出現了較大專利申請量,該時期申請人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該項技術進行研究、申請,發展較為迅速。
(3)成熟期(2010-至今)。該項技術逐步達到成熟期,對LCP的各個方面的改進,例如螺孔、穩定性、與人體的相容性等各個方面均已逐漸成熟,該領域急需一個新技術突破點。
1.2專利申請國申請量分析
對專利區域布局進行分析,能夠宏觀地反映出各個國家和地區、各市場主體的技術水平及專利布局情況,對于了解海外市場以及尋求區域合作有著重要意義。圖1示出了LCP專利技術申請所述國家/地區申請量的分布情況,通過該圖可知,該項專利技術申請量排名在前三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
大量申請主要集中在美國、中國,從公司的專利布局就可以看出其產品市場主要指向哪些國家和/或地區,對于產品市場的判斷與一個公司的生死存亡息息相關,這些專利布局所反映的情況對于國內起步較晚的公司的產品布局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圖2所示為圖1中主要申請國的申請量趨勢。中國作為一個LCP專利主要申請國,雖然技術發展起步較晚,2000年美國己處于發展期時中國處于該項技術的萌芽期,但其在2004年后發展迅速,雖然總量上未超過美國,但其發展速度位居首位,且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
1.3專利主要申請人分析
圖3示出了LCP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的主要申請人分布,從圖示可以看出該技術領域的主要申請人為來自瑞士的公司代碼為SNTH的Synthes(新特斯有限公司),該公司一直為外科固定接骨板技術的行業老大,其于2013年4月21日被強生公司收購,成為強生旗下的子公司,另一公司GREW的申請量進展8%,與行業龍頭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該技術領域技術趨于成熟的情況下,國內申請人可以借鑒現有技術實現技術跨越,然后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尋找創新點進行技術創新,進而占據目標市場。
1.3.1SynthesAC的專利申請分析
Synthes AC作為外科內固定接骨板技術的行業龍頭,其專利的主要流向對該技術的專利布局具有很大影響,進而對該技術的市場布局也將產生很大影響。圖4示出了該公司專利的主要申請國,表明了其產品市場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其次是日本、加拿大兩國,中國、韓國、澳大利亞也屬于該公司的市場考慮范圍,而且近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該公司也開始重視在中國的專利布局,積極開拓中國視場。Synthes AC公司所述國為瑞士,可從該圖統計數據看出CH并沒有成為其目標市場,其目標市場反而集中在海外,根據“專利先行”準則,對于一個企業來說,進入目標的市場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技術專利布局。
2總結
綜上所述,內固定接骨板技術發展歷史悠久,20世紀90年代之前發展緩慢,內固定協會提出基于BO理念的內固定后,不同的類型的接骨板應運而生,尤其以LCP為代表,LCP技術自2000年開始迅速發展,商品化產品迅速投入市場且臨床應用效果顯著。該領域專利申請行業龍頭為瑞士Synthes公司,其產品為該技術領域的風向標,引領者整個行業的發展;面對國外已經成型的專利布局網,我國申請人應該在規避專利侵權風險的同時,著力發展自己的核心技術,提高產品創新性,以突破已有的專利布局網,以期提高該領域的行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