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市場經濟在相當程度上是一種信用經濟,提高市場資源的配置效率離不開完善的信用關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信用逐漸成為整個社會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信用制度也在維護市場規范性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完善的征信制度是市場健康有序進行的制度保障,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就我國目前的征信體系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思考與建議。
“征信”一詞,從詞本身的意義來講,“征”是“征集”,“信”是“信用”,征信便是征集信用。
市場經濟條件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換和流通的過程中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經濟關系,即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交易的一方以將來償還的承諾為條件,獲得另一方產品或服務的能力,表現為資金借貸、賒銷等。征信是指專業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為個人建立信用檔案,依法采集、記錄、調查、整理、保存其信用信息,并依法對外提供個人信用信息服務的活動,它為商業銀行和個人提供信用報告查詢服務,為貨幣政策制定、金融監管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用途提供有關的個人信用信息服務。征信記錄了每個人過去所有的信用行為,這些行為將影響個人未來的經濟活動。
征信是現代金融體系運行的基石。有一個健全的征信體系,是市場經濟走向成熟的主要標志。在我國,個人征信信息的采集主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并建立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幫助商業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和信貸管理效率,促進企業和個人積累信用記錄,幫助防范信用風險、保持金融穩定、推動金融發展、提升金融競爭力,并以此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文明、和諧、進步。
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導致了當前社會存在普遍的信任缺失,逃稅漏稅、商業欺詐、合同違約、虛假廣告等現象不僅使市場經濟秩序受到嚴重破壞,更使得整個社會的信用危機不斷高漲。隨著現代征信系統的發展,通過建立個人征信體系,每個人都將擁有自己的“經濟身份證”,也就是個人信用報告,甚至信用卡欠年費都將形成個人信用污點,從而影響以后求職、申請商務貸款、房屋貸款等各各方面,失信行為產生的成本大大增加。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不希望讓不良信用記錄影響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就會自覺遵守各項社會規則,從而重建社會信用,維持社會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征信業在歐美等國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但對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和發展中國家而言,還是近二十多年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個人、企業、政府和整個社會對它的認知度都有待提高。加強征信宣傳教育,培育征信用戶,不僅關系到征信行業的發展,更關系到金融機構信用風險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在日益全球化的環境下保持競爭力的問題。
隨著我國的法制建設逐步走向成熟,各種法律法規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應運而生,而征信立法工作仍然滯后。為了盡快制定統一的征信法律或行政法規,國務院于2013年1月21日發布了《征信業管理條例》,該條例增強了征信管理條例立法工作的透明度,規范了現有的征信活動,保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對推動整個中國的信用進步,乃至中國經濟長遠的發展,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國人民銀行2013年11月15日發布的《征信機構管理辦法》,則進一步加強了對征信機構的監督管理,促進了征信業健康發展。國務院于2016年發布了《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了社會信用體系,加快了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和政府職能轉變,加快了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的進程,推進了社會誠信建設。對于尚不成熟的中國征信行業而言,加快立法進程,加強對征信業的有效管理,是確保征信業和市場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經濟全球化的加快導致各國微小的經濟動蕩都可能造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尤其是美國次貸信用危機后,全球市場對信用的要求更為嚴格,因而個人征信制度日漸成為一國國際競爭中重要的軟實力,在應對不斷出現的基于信用的貿易壁壘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因此,個人征信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刻不容緩。
在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未有進展的情況下,2018年1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官網發布《關于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籌)相關情況的公示》。這一步的邁出,不僅預示著個人征信將會普及全社會,而且個人征信業也將實現快速發展,整個征信市場或將迎來爆發式發展。百行征信以商業化的公司來運作,能夠吸納市場化征信公司各自的優勢,在治理機制上做到權威性和靈活性的平衡。
目前我國有征信記錄的自然人僅為4.6億左右,沒有被央行征信中心覆蓋到的征信空白人群眾多。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領域的個人金融借貸迅速增加。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各家機構均把信息看成自己的核心資產,不愿拿出來共享或拿出來共享的信息數據失真,導致個人多頭借貸、過度借貸、騙貸等行為不斷出現。
百行征信定位于建立國家基礎性信用信息數據庫,與央行征信中心錯位發展、功能互補,大大填補征信空白的人群。百行征信是由人民銀行指導下發起成立,其“唯一”且獨立性身份,對防止個人信息被過度采集、不當加工和非法使用等,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有助于解決互聯網金融領域一直難以解決的信息分割問題,增加征信真實且有效供給。百行征信的組建標志著中國的征信市場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是一個順應行業發展需要的重大舉措,對完善中國的征信市場意義深遠。
我國征信目前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由于長期處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人們對市場經濟信用意識幾乎沒有什么概念,并且個人信用記錄的應用還不普遍,失信懲戒機制也不夠健全,個人征信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約束到人們的生活,導致國民信用意識不強,產生大范圍信用缺失,使我國建立個人信用制度的進程極為緩慢。
而我國信用相關法律法規又長期處于缺位的狀態,征信法規內容還不全面,效力不高,很多不良信用行為還只能依賴道德譴責,這顯然起不到實質性的管理作用,反而會助長失信行為。此外,信用信息征集過程中信息采集和提供的法律依據的不足不僅影響個人信用評估的真實性與可靠性,更容易造成執法漏洞,制約個人信用制度的建設。
另外個人信用信息由于具有分散、凌亂的特征,加上不同部門之間由于利益問題等顧慮可能存在屏蔽信用信息行為,導致信用信息的獲取或分享被割裂,共享不足,使銀行等信息使用者很難對個人所有的信用信息進行準確的監控和管理,導致我國個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差,共享程度低,從而增加信息獲取成本。
針對以上問題,首先應該加強關于信用的宣傳教育,引導社會樹立信用意識。從多方面對廣大居民進行深入的信用教育,使其認識到個人的信用不僅與品質相關,更與個人切身利益實時相關,是在現代社會安身立命的根本。再者就是要建立共享個人信用信息。將信息在授信者中進行共享,也就是通過互聯網等傳輸途徑讓授信者可以準確地進行查閱使用。
對于征信制度的建設,法律是建立個人征信制度最強大的保障,法律約束優于道德約束,通過立法對人的行為進行明確的規范,使得信用管理有法可依。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統一的個人征信管理方法來解決征信過程中出現的征信方式不規范、征信范圍不具體和個人隱私保護不嚴密等問題,增加個人信用評估的真實性與可靠性,降低相關的法律與道德風險,以此推進我國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同時完善相關失信懲戒機制,對失信者給予道德和經濟方面的懲罰,以提高其失信的成本,從而為征信制度的建立做鋪墊。(作者單位為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