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是早已有之的中國俗語,食品安全問題作為與人民生活最密切的問題,不僅百姓重視,國家也非常看重食品領域頻發的情況。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部分企業和個人在食品問題上違法犯罪的行為,可是在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的制定上仍然有一定的缺陷,為了彌補制度上的欠缺,本文給出了完善相關法律的對策,為我國食品安全法律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內涵
在食品安全風險管理法律體系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事前預防,指的是以風險預防為核心,以風險評估和檢測為原則,最后制作出具有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法律條款。在事前預防模式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制度為問題食品的快速回收制度。例如,一旦出現問題食品,就會發觸發風險預防法律條款當中的快速回收制度,企業必須采取措施將同一批次生產的產品快速收回,留下樣本,其余有問題產品立即銷毀。在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當中,充分分析了食品安全出現問題的概率和問題發生后造成的損害嚴重程度來制定懲罰條款。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體系還包括了一系列輔助性的制度條款,這些輔助性的制度和條款不是為食品安全風險預防專門訂制。比如,食品安全標準制度是將各類食品的安全標準以一定的原則和方式列舉,清晰的給出了食品安全界限,為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提供了可以衡量的標準,同時食品安全的風險管理也可以促進食品安全標準制度不斷完善。
二、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出現的問題
1.缺乏統一的預防監控系統
依據相關法律規定,衛生部門是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預防監控部門,主導與食品有關聯的各方面工作。但是由于我國尚未建立口徑一致的預防監控體系,多個主體同時進行預防監測工作。在這種機制下,主體之間溝通不順暢、標準不一致,匯總的數據有偏差,從而不利于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制定。
2.缺乏有效的預防監控信息交流機制
我國采取衛生行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參與的體系,這種體系下,信息公布渠道單一,公眾很難了解食品安全問題的最新消息,也難以針對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預防當中的相關法律提出建議和及時的反饋。聽取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看法,若是發現問題時,公眾也可以及時的參與進來,可以防止以后再次出現類似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國的食品安全預防監控法律的制定很少借鑒國外的有益經驗,缺乏國際化的交流,這對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制定增添了難度。
3.缺乏完善的預防監控平臺
信息不對稱是造成食品安全風險的主要因素之一,安全監督和檢驗部門沒有建立統一的溝通協調機制,預防監管的平臺沒有實現信息的及時溝通,相關制度沒有細化具體的管理辦法,同樣影響著法律制度的完善。
三、完善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對策
1.建立統一的預防監控平臺
由于目前各地沒有統一的標準規定哪種食品出現何種問題需要預警,這也給預防法律的制定提出了難題,沒有統一衡量標準,就無法出臺全國試用的法律制度,為此,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預防監控平臺,檢測、收集和匯總在食品問題,及時反饋,為制定相關法律提供保障。建立統一的預防監控系統以后,實現與食品有關的信息互聯互通,一處發現問題,各地都會知道和預防出現類似問題。此舉會為我國食品安全風險預防法律制度的制定提供統一的數據口徑和有效的數據支撐
2.完善預防監控信息交流機制
首先,建立覆蓋全國各個層次的信息網絡,明確規定信息交流的渠道,擴大人民群眾參加活動的范圍,將民眾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問題和典型案例,編寫成法律條款,防止類似的案件再一次出現。其次,擴建信息發布渠道。在多種媒介當中公布食品安全相關的信息,為群眾反映問題、提出建議提供渠道。與食品有關的部門和食品法規研制部門之間通過預防監控交流機制加強交流頻次,通過交互信息,制定出更加完善食品風險防范的法律制度。最后,國外在食品安全的預防法律制度方面積累了比我國更加豐富的經驗,通過交流學習,將國外的有益法律規定進行改編和創新,從而更好地融入到我國的實現情況。
3.細化預防法律制度體系
食品安全問題無小事,它關系到百姓日常的生存,原本的預防法律制度雖然給出了合理化建議,但是整體架構不夠完善,具體內容制定的不夠清晰。基于這樣的情況,食品安全風險防范部門要結合產品實際情況,制定健全的制度體系,并落實好實際監管,將信息技術與食品安全防范結合起來,走出預防不徹底的情況。
四、總結
人民的生活,百姓的健康都是需要安全和衛生的食品支持,如果沒有內容詳實的法律制度約束企業和個人的行為,會出現更多的食品安全問題,最終遭殃的是百姓的身體健康,也不利于我國經濟的發展。因此,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全方位的制定出與食品相關的法律制度規定,特別是在食品安全預防階段,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形成法律威懾力,將風險降到最低,保障百姓可以吃上放心的食品。(作者單位為唐山市委黨校政法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