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經濟水平不斷地進步,科技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了我國城鎮化、城市化的腳步也就不斷加快,那么想要建設城市,想要完成對鄉鎮的城市化改革,土地資源的利用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國城市化進行的過程中,由于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人們對于土地的利用開始變得肆意妄為,不曾考慮土地原有的生態平衡,破壞了原有土地環境的生態結構,這種情況時有發生,并且日益嚴重。那么如何改變現有的土地利用方式,變成阻礙我過城市化進程的一個重大難題。我國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提到的生態倫理價值觀,深刻的從倫理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充分認識到了人口和資源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伴相生,相互依存的關系,只有維護好三者之間的平衡,才能真正解決這個難題,從而實現我國土地可持續利用,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一、引言
人類在土地利用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都存在著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道德倫理關系,也正因如此,關于土地資源利用的問題,想要通過經濟和法律的手段是無法從根本上將其解決的。這與法律的強制性無關,我們應該從人的本身出發,土地資源乃至自然資源的利用這關乎于人與土地之間的倫理學問題。只能從人的自身找出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土地資源濫用的問題。那么就只有讓人們意識到,對土地資源的保護,這才是根本解決土地利用問題的關鍵所在。著名的馬夏爾曾說過,人們最早也是最為清晰的生態思想,是公元前六世紀中國的道教思想所提出的。也正因如此,道教的一些思想為人們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哲學基礎,本文就通過道教的一些思想來探究土地利用中倫理學的問題。
二、“天人合一”與統籌發展
如果說道教的思想是土地實現可持續利用戰略的理論基石,那么“天人合一”就是道教的理論基石。那么何為“天人合一”呢?道教思想這樣認為,人也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自然環境中的資源不可濫用,不是說人類就不能利用自然資源發展自身,而是要形成那種人與自然共同發展,適當的利用自然資源,這樣才能能發展的長久。這與我國現有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謀而合。道教思想認為做到這一點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基礎。人類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條件下適當高效的利用土地資源,這才符合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今年,黨的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隨著我國近些年來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各種工業企業、房地產企業的不斷興起,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也隨之加快,從而加速了我國各個指標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漸走向了科技化,生活水平大大的提高。但是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只注重得到利益的多少,而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卻被人們所忽略了,也就導致了土地資源乃至自然環境資源中其他資源的濫用,導致了對自然環境中生態平衡的破壞。人們沒有意識到保護自然環境遵循自然規律,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這是自己應付的責任。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自然生態平衡負責,更是為人類的子孫后代負責。生態文明建設不能知識空話,這必須要施行到現實的時間中去,所以黨的十八大會議討論認為,為了加深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提升到和經濟、科技、文化、社會進步的相同的地位。如若不然,繼續盲目的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不進行合理的規劃就隨意的開發用地,這樣不僅發揮不出土地應有的價值,甚至會破壞土地原有生態結構,以至于造成人們生活居住環境的不穩定情況。在土地利用過程中,道德倫理思想是什么?想要真正做到合乎倫理,合情合理的使用土地,就是指人們在開發所要的利用的土地前,考慮到生態環境平衡,生態結構的均衡,合理的規劃土地資源的使用。這樣才能符合生態倫理思想,同時也可以達到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的目的。人在利用土地的同時,只有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相互制約,相互協調,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我國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也才是最符合道教“天人合一”思想的做法。
三、 “道法自然”與因地制宜
在道教的戒律中有這樣明確的提出,開發土地資源一定要在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舉個例子,在《老君說一百八十戒》這樣寫道:“第五十三戒,不得竭水澤”;“第四十八戒,不得妄鑿地,毀山川”;“第一百三十四戒,不得妄開決陂湖。”《黃帝陰符經》寫道:“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不難看出我國的道教崇尚自然,并不是說大自然中的資源不準動用,而是希望人們自己認識到自然規律是不能過度破壞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存與自然,因此自然規律具有一定的客觀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想要發揮積極正面的作用,必須要保證在不破壞自然規律的前提之下。如《道德經》所說:“不知常,妄作,兇”,人么如果不考慮自然環境,僅憑一己私欲就肆意開發土地,是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
黨的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只是一句空話,為了將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意義真正植入到人們心里,讓人們真正想到自己對生態環境的責任,黨的十八大決定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經濟建設等一致的戰略高度,報告中提出了“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文明生態理念,這與道家的“道法自然”內涵相契合。簡而言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與自然相融合。因此,不難看出生態文明的土地利用中所提到的倫理學問題指向的,就是讓人們在倫理上對自然環境負起應有的責任。由于人們在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上的差異,造成了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土地資源不合理利用的現狀。在將來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主旨應該就是維護和尊重生態自然規律,其根據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
四、“知足知止”與適度利用
道教的“知足知止”的思想在土地開發方面具有著非常深刻的意義。《道德經》所提到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從人地關系的方面來講,是倡導和提醒人們節制的開發土地。《黃老帛書·國次》中有這樣寫過:“過極失當,天將降央(殃)。人強勝天,慎辟(避)勿當。天反勝人,因與俱行。”意思是人類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沒有節制不懂克制的過度利用土地,最終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想要實現人與土地之間協調發展,只有懂得適可而止。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中指出:“我國陸地國土空間的一半以上都屬于中度以上生態脆弱區域……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國土面積有180余萬平方公里,但扣除必須已有建設用地和保護的耕地,今后可用于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及其他方面建設的面積不足3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陸地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三。”容易上的相關數據可知,我國土地的已開發面積在我國國土面積中的所占比重是極大的,改善人們對土地原有的利用方式,已經刻不容緩,環境的自身自然發展需要幾千年甚至更久,而人類想要破壞它,不過需要短短的即使年,甚至更短。因此,如若想要自然環境生態平衡與國家的發展共同進步,必要的就是要知足知止,控制土地開發的強度,適可而止。
五、結語
從以上分析中可知,目前我國對于環境中土地資源和其他資源的利用,管理過程中,相關措施還不夠完善,人們對于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的保護意識不夠。想要解決這一問提的根本辦法就是讓人意識到自然環境對人類自身的重要性,從道德倫理的角度來制約人們對于資源濫用的行為。我國想要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培養人們對土地利用的道德倫理意識,這是極為重要的。(作者單位為西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