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傳媒媒體的媒體優勢逐漸退卻,新媒體作為媒體發展的未來趨勢,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融合傳統紙媒的操作規范和專業優勢。做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跨界融合,我們必須知道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各自優勢,資源互補,協同發展,最終實現科學的移動新聞、數字新聞的運作之路。
人對信息的需求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閱讀作為人類特有的文明行為和社會現象,是人類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重要手段,現代人對各種信息的閱讀活動不但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知識,也是判斷事務發展和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但是,伴隨這信息工具、傳媒科技的不斷發展,承載信息的媒介傳統紙媒向網絡新媒體不斷發展、進步,是的媒體本身不得不思考跨界、融合之路,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獲得源源不斷的競爭力。
一、新媒體的自身優勢
新媒體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在信息時代閱讀方式的改變導致的,以往傳統媒體下人們的閱讀方式是對文字、圖片的接收、領悟。但是隨著網絡的進步,出現了數字化閱讀,數字化信息傳播技術顛覆了以紙質媒體作為唯一閱讀方式的傳統。
數字化閱讀就是在海量網絡信息的基礎上,以文字、圖片、圖像、色彩、聲音、視頻為媒介呈現信息,不僅信息量承載量大、信息更新快,傳播速度也大大超越了傳統紙媒。數字化閱讀的物質技術基礎是電腦與數字科技,網絡閱讀、電子閱讀、手機閱讀這些基于數字基礎的閱讀方式,統稱為“數字化閱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數字化時代閱讀環境比傳統閱讀更為復雜,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齊,信息不一定都是知識,即使是知識也未必是文化。而且,數字化閱讀的信息監管難度大,虛假信息和有償信息泛濫,也值得各界的關注。
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跨界融合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網絡普及范圍日益廣泛、網民數量快速增加、網頁內容不斷更新、網站不斷蓬勃建立,新媒體等新聞渠道不僅是一種媒體,還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傳統的新聞經歷新科技的洗禮,也得到了“進化”與升華:
(一)新聞服務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網絡新聞的強勢擴展給傳統媒體的新聞節目類型帶來了巨大壓力。以無處不在的優勢取勝的傳統新聞,不能再以此來作為戰勝其他自媒體等新聞媒介的優勢。網絡的快速便捷和傳播范圍廣等特點,使得許多的年輕群體和都市工作群體都選擇網絡來作為他們了解外界訊息的主要手段。因此,對于傳統新聞行業,思考一種全新的新聞類型和節目形態,除了傳統的播報方式的說新聞以外,一種新生的服務類的新聞模式應運而生,可以說,服務類新聞的發展是傳統新聞發展的一個創新,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二)新聞過程的“透明化”
新聞客觀性作為新聞行業的重要的職業規范,強調新聞行業是受公眾委托,搜集并發布相關社會信息,為公眾輿論的形成,公眾參與相關社會活動提供依據。有學者呼吁重新認識“客觀性的原始意義”,認為其原始意義不是目標而是方法,即以科學的核實方法保證新聞的真實,而“透明精神與科學方法的基本原則完全相同”。在互聯網環境下,“透明性”已經成為影響公眾對新聞信任度的第三大因素,居于“準確性”和“完整性”之后,據調查,68%的民眾認為,新聞的透明程度對于人們新人新聞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突發新聞中。
(三)傳統新聞外延的擴大化
以往傳統媒體新聞傳播中,受眾往往會受到如報紙定位、辦刊欄目的限制,電視廣播都得按照其預定的時間收看、收聽。而網絡就沒有那么多的限制,只要登錄到互聯網,就可以在任何一個網站看到想看的新聞,并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讀者不再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自主地去選擇信息。同時,大家還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評論,與眾多網友共同交流。從網絡新聞發展的實踐來看,在一定的場合下,網民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與反饋者,同時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網絡新聞的傳播者的傳播意向與行為。同時,異常性是對新聞報道內容所具有的罕見性或陌生感的度量;是指明顯偏離常規和日常經驗的事件的報道。而當新聞傳播進入網絡時代后,我們會發現這種所謂的異常性的價值觀會緊密地與尋常性的概念相結合,相輔相成地構成一個更新的價值鏈。
三、媒體的未來發展
新媒體聯盟創始人袁國寶說:“這個時代并不是報紙死了,而是那個紙死了,那個載體死了,但換個平臺或者方式傳播,依然有生命力。對媒體人來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一)移動新聞已成為主流,數據新聞是必然的趨勢
目前,紙媒印刷量已經開始大幅縮減,移動互聯網的逐漸普及和移動終端的迅速發展影響著受眾媒介接觸習慣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得最新的新聞和資訊。新媒體環境下,大眾閱讀時間的減少和碎片化趨勢,預示著手機新聞閱讀的影響范圍將會越來越廣。移動新聞客戶端不僅能快速獲取新聞信息,同時契合了碎片化時代受眾閱讀的便捷性、片段化和主動性的需求。因此,移動新聞客戶端成為了現代社會人們獲取新聞必不可少的傳播工具。同時,“內容為王,大數據技術為支撐”可以說是傳統媒體轉型的有效途徑,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進軍大數據產業,而大數據技術的使用也被看作是未來提升傳統媒體行業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二)實時溝通與底層反饋成為媒體品牌的關鍵
互聯網思維倡導的是高效快捷的傳播速度、溝通互動零距離、公開博弈理性化、對話機制常態化。(1)確保高效快捷的傳播速度、溝通互動零距離。傳播學者克羅斯的謠言公式:謠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眾批判能力,表明謠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決于真實信息的透明度,也取決于受眾判斷水平。而信息的透明度和受眾的判斷水平都可以通過實時高效的溝通與反饋達到最優化和最大化。(2)凸出公開博弈理性化、對話機制常態化。我們在QQ群、微信圈、論壇里時常看到一些不理性的論戰,這里就凸顯了網絡公開博弈理性化、對話機制常態化的匱乏。實時溝通、反饋的新聞如果期望走得更遠、跑步前進,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走好底層路線、不能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必須深入基層、走進公眾心里,與廣大受眾平等的、面對面式的溝通交流。
(三)不得不保持高度的學習性和專業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依靠學習走向未來》中曾說過: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有人研究過,18世紀以前,知識更新速度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紀90年代以來,知識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來,人類社會創造的知識比過去3000年的總和還要多。”新聞行業是一個需要保持站在時代最前沿的行業,關注的事務都是時代的新鮮事務,關注的人都是時代的弄潮兒。因此只有保持持續的學習性,才能保證思想的先進性、方向的正確性、理論的時代性。
四、結語
科技和網絡的不短發展,新聞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定是向科技化網絡化發展,新聞行業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同時,也要時刻保持獨立性和先進性,從而更好的應對時代多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的虛擬性、交互性、多元性等特點營造一個更科學、更先進、更符合廣大人民群眾需求的“新”聞行業。(作者單位為南京報業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