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傳統文化是培育獨具特色的彝族文化產業的稀缺資源,大力發展彝族特色文化產業是建設具有彝族特色新型城鎮的一條重要渠道。彝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要遵循彝族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和彝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與生態全面發展相結合的原則。
彝族地區一般較漢族和漢族地區的發展要滯后一些,使得彝族傳統文化面臨危機:一些民族歌謠、曲藝、傳說等開始失傳;一些精湛的彝族工藝和建筑開始衰微;一些靈驗有效的彝族醫藥失去了市場;一些有利于培養人類美德的傳統禮儀和習俗被逐漸廢棄等等。因而,我們有必要著力弘揚彝族傳統文化。
一、正確看待彝族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弘揚
彝族傳統文化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衰退,對處于衰退狀態的傳統文化要甄別不同的性質,采取不同的應對態度。對具有歷史價值,但已不可能在現實和未來社會中存在和發展的彝族傳統文化,如舊的生產工具和生活器具,它們都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在現實社會中它們已失去了原有的使用價值,但卻忠實地反映著某一或某些民族的生產生活狀況,印刻著這一或這些民族的歷史痕跡;又如一些已經不再使用的文字和無法傳承的藝術、原始宗教及禮儀等,它們都是各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反映著民族特色,也記載著人類的文明;對這些文化內容應該采取保護和開發的措施;彝族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文化成分,既體現著民族特性,又屬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體現在彝族的觀念、習俗、禮儀、制度、宗教、藝術、文學以及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應通過各種措施弘揚優秀彝族傳統文化。
二、鼓勵和引導彝族傳統文化現代化
歷史性的文化變遷、現代化的推進過程必然伴隨著對傳統文化的沖擊,彝族傳統文化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彝族傳統文化負載著彝族民眾的價值取向,影響著他們的生活方式,要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尋找平衡,就要協調處理好現代化與彝族傳統文化的關系。一方面,現代化是每個民族繁榮昌盛的必由之路,每個民族都不應當拒絕現代化;另一方面,每個民族都應保存自己優秀的文化傳統。然而,任何文化的存在和發展都離不開自身創新和外來文化的補充,傳統文化在現代條件下獲得生存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自身的現代化,把堅持發揚彝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積極學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結合起來,在現代化過程中,彝族傳統文化如果不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不從現代生活中汲取養分,那么,彝族傳統文化將走向枯萎。我們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自覺引導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結合。
三、從多渠道促進彝族傳統文化振興
政府是促進彝族傳統文化振興的主體,政府行為將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如云南省為恢復彝族傳統文化而出現的彝族文化學派,是有志于民族文化的人士和團體利用自己的資金及影響創辦的,這些人士和團體在運作過程中如果能得到政府在資金、組織和輿論上更有力的支持,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和深入肯定會產生更積極的作用。政府對此加以研究并有意識地引導,無疑會減少或避免一些消極現象的產生,促進健康傳統文化在民間的繁榮。
民間社會是傳統文化的土壤。傳統文化的表層繁榮應該與民間社會生活結合。傳統文化是發源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的,彝族傳統文化與民間的相對游離是現代化過程對傳統社會的沖擊過于迅猛,而社會不同層面對于傳統文化的容留和需要有著較大的落差造成的,而解決的辦法也只能是教育和宣傳。如注重利用各種大眾傳媒,廣泛宣傳保存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及相關措施;利用某種組織將當地彝族文化工作者和民間藝人組織起來,使其成為保存彝族傳統文化及進行這方面教育的骨干力量;參與組織和資助彝族的主要傳統節日,使其成為較大規模的群眾性民俗活動,培育新的文化積淀場;定期舉辦彝族文藝調演,聘請彝族老藝人培養彝族文藝新人等。把振興彝族傳統文化與彝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
城鎮化是人類歷史文明長河之中不可逆轉的必然性進程,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路徑。以往的城鎮化偏重規模與速度,實質上造成中國城市的發展偏離了城鎮化的初衷。新型城鎮化作為生活方式的一種變革和“文化轉向",目的是通過“農民市民化”,實現讓他們都可以有尊嚴、有價值、有理想地“生活著”,從而建設一個真正的“市民社會”。處于經濟相對落后位置的彝族地區,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強勢經濟與文化要素的滲透,其自身獨有的彝族傳統文化在城鎮化過程中可能會逐漸被同化,被邊緣化,甚至被消解,不利于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所以,彝族地區建設“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著力弘揚彝族傳統文化。(作者單位為楚雄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