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中辦詳細規制了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頂層設計,推動了“精準扶貧”思想落地。此后,“精準扶貧”成為近年來曝光率較高的詞語,人們對于“精準扶貧”的了解也逐漸從電視、網絡走進了日常生活。“第一書記”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極其重要,本文結合寧夏固原地區實際情況,就如何發揮“第一書記”在精準扶貧中的助推作用進行了闡述。
一、精準掌握相關政策
“第一書記”多為各級機關的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也有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優秀人員和以往因年齡原因從領導崗位上調整下來、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選派到村(一般為軟弱渙散村和貧困村)擔任黨組織負責人的黨員。歷經不同的崗位角色轉變,投身新的工作,就必須要能夠干一行鉆一行,干一行專一行。一方面,必須要能夠精準掌握扶貧工作相關政策,例如財政補貼、農業補貼、助農貸款、農業保險等等。另一方面,還必須要能夠時刻保持學習的心態,對自己所管轄區域內的村鎮產業情況做到了如指掌,能夠切實制定適宜的扶貧規劃。
二、具備相應經濟知識
扶貧工作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知識。既然是扶貧,“第一書記”就不能帶有“等、靠、要”的思想,就必須要能夠結合扶貧相關政策,按照當前的農業發展規律與經濟發展規律展開工作。要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切實能夠做到“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不僅要能夠按照當前政府的要求,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進行精準分析,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制定出適宜的精準扶貧項目,并將有限的精準扶貧資金合理利用,力爭資金效益最大化,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扶貧工作目標。
三、掌握農村發展要領
為了有效轉變脫貧觀念,堅定脫貧信心,要能夠切實根據農村發展要領制定扶貧政策宣傳方案,深入基層進行政策宣講;舉辦培訓班,促使鄉村干部全面熟悉掌握扶貧政策,更好地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讓貧困戶人人知曉政策、人人參與脫貧攻堅。要避免“千村一面”的弊端,切實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策”的要求,創新實施貧困群眾參與度高的產業扶貧模式,切實增強貧困群眾自我“造血”功能,做到“戶戶有脫貧項目,家家有致富產業”。“第一書記”必須要沉下身子干工作,接地氣的抓扶貧,才能取得實效。
四、準確分析當地特色
扶貧要精準,就不能脫離實際。按照寧夏自治區2017年兩會報告中的相關要求,“第一書記”必須要將“全域旅游”與“特色之鄉”的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要積極開發固原地區的“避暑”旅游項目,以及“馬鈴薯之鄉”的特色產業。圍繞主要目標,拓展特定縣、鄉的的特色產業。例如,開展農業合作社,借鑒銀川市扶貧移民工作的亮點,開展畜牧養殖業合作社,拓展農業收入來源。又如,可以借鑒“賀蘭山東麓”葡萄酒酒莊發展經驗,打造六盤山沿線特色農家樂產業,準確利用地方區域特色優勢,提高農民經濟收入。再如,借鑒永寧縣“閩寧扶貧產業園”發展項目,借助固原特色引進投資開發企業,拓展區域經濟增長點。
五、具備長遠發展眼光
精準扶貧,不能將新村莊建設等同于新農村建設,必須要要把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第一書記”必須要深刻理解扶貧的真正含義,要切實明白給錢給物只能解一時之困;只有合理安排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恢復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才能斷掉窮根、開掘富源。要想拔除貧根,必須要具備長遠發展的眼光,要用科學的態度營造起扶貧扶志扶智的制度環境。農業種植扶貧工作,要結合地區特色開展農作物種植培訓工作,從選種、培育、種植、養護、收獲、銷售全程開展針對服務;畜牧養殖扶貧,要深化合作社加農戶的養殖模式,提高農戶的風險應對能力,逐步提高畜牧產業產品的品牌價值與經濟價值。
六、有效聯通相關部門
“第一書記”扶貧工作不是一個人的工作,其背后的企業或者組織是其堅實的后盾。一方面,“第一書記”要將原單位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切實能夠有效利用原單位的經濟支持,充分利用個人角色優勢積極“化緣”,盡可能多的爭取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還需要與上級的農牧局、財政局、扶貧辦、文化局及相關銀行,開展產業對接扶貧工作,爭取將科技、文化、政策送到農村一線,讓扶貧工作能夠根植一線,深入人心。此外,要積極聯系其他周邊扶貧產業示范村進行學習交流,就近學習周邊可比性的農村發展的寶貴經驗,帶領農村相關干部、農民,走出去觀摩學習,切實引發深度思考,然后根據本村特色制定相應的扶貧項目。
七、結語
扶貧工作要想落到實處,“第一書記”必須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充分發揮助推作用,要能夠精準掌握相關政策、具備相應經濟知識、掌握農村發展要領、準確分析當地特色、具備長遠發展眼光、有效聯通相關部門,力爭提高扶貧資金的利用價值,切實選擇適應當地實際的扶貧開發戰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從而提高扶貧工作的成效。
作者簡介:張耀龍(1971-11-),男,縣級黨校教師,主要從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單位為中國共產黨隆德縣委員會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