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的迫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通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創業就業水平。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文件,高等院校要注重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的營造,要重視教師團隊的建設,要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的實施條件與基礎的建設,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個便利、快捷、有效的創業創新平臺。構建創新創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通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形成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所需的知識結構;建設創新創業實踐所需的要素資源,實施內化能力的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圍繞產學研用教育模式,推動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途徑的多元化;以優質師資隊伍建設為保障,強化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第一資源。
有政府主導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人才計劃大學生是主力軍。國家高度關注的是大學生的就業情況,大學生的就業情況關乎社會的穩定,同時也關乎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大局,因此在大學生的就業情況的這一問題上國家高度重視。深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的迫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迫切需要。這一舉措可以全面提高高等質量教育、提高高等院校的大學生創業就業的質量。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文件,高等院校要注重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的營造,要重視教師團隊的建設,要注重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的實施條件與基礎的建設,要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一個便利、快捷、有效的創業創新平臺。通過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強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訓練,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水平創新人才。學校要重視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要建立完善的創新創業系統,政府與學校要為大學生搭建創新創業的交流平臺,積極組織開辦交流會和創新創業類的比賽,要定期的開展一些創新創業問題與成果的交流會,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豐富自我的創業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會慢慢的出現很多問題,例如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薄弱,學校的創業孵化體系不完善,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的,要建立完善的創業創新孵化支持體系,為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在面向21世紀的轉折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了“創業教育”這一新的教育概念。教科文組織指出:從廣義上說,創業教育是為了培養具有開拓性的個人。創業教育對于培養個人的首創和冒險精神、創業獨立工作的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非常重要。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要求高等學校必須將創業技能和創業精神作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標,要求將它提高到與學術研究和職業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從本質上說,創業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素質、技能的教育方式,就是讓大學生在尋找創新創業的方法和途徑時如何在社會上生存、提高其創新創業的能力。大學生的創業教育是有創新、創業、素質教育構建成的,這三個教育方式是高校拓寬學生就業途徑的主要方式,是國家為構建創新創業體系的重要一環,是國家的拓展高等教育方式的關鍵,是國家人才戰略計劃的核心。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對高等人才的需求增加,導致我國高校招生的擴張,截止到2016年初全國普通高校有2800所左右,在未來幾年的時間里高等院校招生的壓力不會減輕。學生就業質量的前提條件就是學校對學生的培養質量。
高等院校的要結合實際培養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質、就業和創業技能,創新和創業的精神的機制和能力,推動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
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是需要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不僅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內涵,而且還側重大學生教育的創新和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并且強調轉變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提高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培養了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的動力,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一)經濟新常態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前提條件是大學生要具有創新創業的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前提。中共十七大報告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21世紀人才是競爭的核心。
胡錦濤曾經在全國科技大會上也強調了“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是要先具有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創新創業教育它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創業教育為其輔助,在此模式上構建新的教育教育模式。創新意識、創新思維 、創新能力是這種新模式的核心理念,這種新的教育模式是為大學生以后的創業做好前期的理論基礎。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是高校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首要任務,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是國家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
(二) 要緩解當前的就業壓力就需要大學生具有創新創業的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進程的加速,我國的高校高校畢業人數逐年遞增。高校畢業生的增加使我國的就業壓力增加。每年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超過了社會提供的就業崗位的總數,導致離校畢業生待業的狀況的出現,并且逐年遞增。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創業創新實踐活動。高校要有效的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加入到創新創業隊伍里來。大學生創業能夠有效的緩解就業壓力,還可以為社會創造就業崗位與就業機會,緩解當前大學生緊張的就業環境。
(三)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是大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的時代特征是要個性化、有思想,有著強烈的創新、創業的夢想。當代大學生會有自己比較完整的職業規劃,希望展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工作崗位上充分展示自己的個人價值與個人能力,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以大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提升為主,以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為輔,來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造性的思維模式。因此,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是為以后自身創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寶貴的理論基礎,以自己獨特的思維在自己發展領域去實現創新與突破,最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發展的路徑
經濟新常態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其核心內容是:高等院校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核心,深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將高校的優勢資源放到教育教學方面,高校的根本任務是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來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源泉是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自身的責任;21世紀的人才培養品質提升戰略選擇的構建是有培養學生知識結構的科學交叉融合和具有時代精神的創新創業潛質的人才,兩方面構建的;以特色課程體系、實踐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作為核心競爭力;服務社會使命的要求是高校以產教研用交叉融合,來服務社會;把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
(一)教育理念以創新創業為核心,從而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會在未來很大程度上對其接受教育者的個人情感、個人能力和個人知識結構產生深遠的影響,它也影響大學生的創業品質、能力及其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產生影響。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符合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的 “創新創業型人才”,不應該只培養“創新型人才”或“創業型人才”的單一方面的人才。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計劃方面,要構建全方面、多層次、可持續的的人才培養計劃,有利于學校建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高等院校的培養模式應依托“產、學、研、用”相結合。通過基礎理論為主導專業訓練為輔導協調的教育體系。將實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來增加學生的實踐基礎,為創新創業體系的完善打下良好的基礎。
創新創業教學的改革應以學生為核心,將產、學、研、用相結合,構建“教學與科研互促、教師與學生互動、課內與課外滲透、自主與引導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要使創新創業教育模式完善的對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支撐。
學生是實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改革的核心,實踐改革要圍繞學生開展,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要通過參加企業實踐、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甚至要提出有較好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者服務,以磨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使其成為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主要抓力。
(二)以優化課程體系結構為核心,形成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教育體系,高等院校在實施課程資源共享這一方面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課程體系進行跨專業的的設計。創新創業的前提條件是素質,以實踐為轉化點、以知識為指導思想,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完美結合,建立多層次、多樣化、跨學科,相結合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強化實踐育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緊密結合專業特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推進校企合作,鼓勵企事業單位參與高校相關學科專業育人全過程。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等逐步向學生開放,支持大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積極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作者單位為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