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雞東縣通過調結構、轉方式、強基礎、促增收,積極應對宏觀經濟增速放緩和自然災害頻發的雙重挑戰,農業工作呈現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態勢。
一、雞東縣農業發展現狀
2016年,雞東縣播種面積155萬畝,糧食產量15億斤,烤煙產量1.5萬擔,利稅收入6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67元,增長6.4%。取得的成績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
一是農業結構調整成效明顯。落實種植業結構調整示范區12個,呈現“一穩、一減、三增”態勢。其中,水稻穩定在33萬畝,玉米調減27萬畝,調減率26%。新增大(雜)豆2.66萬畝、北藥5930畝。目前,北藥產業已被農民認可,規模不斷擴大,成為雞東縣農村又一新興產業。
二是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實施“兩牛一豬一禽”工程,全縣生豬、牛、羊、禽飼養量分別達到42.75萬頭、6.9萬頭、12.8萬只、343萬只。建成規模養殖小區3處、千頭羊場2處。
三是綠色有機品牌農業逐步發展。落實種植業“三減”示范區18個,“三減”試驗示范基地10萬畝。新增綠色、有機標識達到13個。農業龍頭企業達到25家,輻射基地40萬畝,帶動農戶1.26萬戶。推進落實“互聯網+農業”高標準示范基地7個,面積4000畝。
四是農村改革穩步推進。全縣11個鄉鎮123個行政村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已全部完成,實測土地面積為138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25個,規范化率達到10%。
二、農業存在的問題
一是種植業結構還需優化。2016年,在全力調整種植結構的情況下,玉米種植面積占比仍高達糧食作物總播面積的60%,優質化、多樣化、增值化的經濟作物沒有形成規模。
二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還需加強。全縣中低產田比重較大,農業抗災能力偏低,農作物產量不穩定,“靠天吃飯問題”依然存在。
三是農業產業化水平還需提高。產業化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多以原料型農業生產為主,過度轉化和精深加工總量小、水平低,沒有形成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品牌價值。
四是農村改革步伐還需加快。合作組織發育相對緩慢,呈量多無序狀態。農民組織化和農業市場化程度較低,適度規模經營發展不平衡,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健全。
三、雞東縣農業供給側改革對策建議
做好農業工作,推動農業發展,雞東縣要做到“四個加快推進”,實現“四個新提升”。
1、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在種養發展上實現新提升。一要在種植業調整上持續發力。做到“一減五增”。“一減”是調減玉米,“五增”是增加水稻、高梁谷子等雜糧、大豆、中藥材等經濟作物和飼草種植。二要在養殖業發展上持續發力。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借力發力,帶領養殖戶爭取國家政策支持,推動全縣豬、牛、羊、禽養殖業。三要在種養結合上持續發力。針對邊遠、貧困戶多、玉米產量多、賣糧難的村屯,引導農戶搞豬、牛、羊的養殖,降低養殖成本,消耗玉米庫存,從種養結合上獲取更多的農業增加值,實現農業結構自我優化。
2、加快推進綠色發展,在現代農業上實現新提升。一要規劃綠色農業發展布局。以正邦、故香等糧食企業和中藥材合作社為帶動,全力打造八楞山水庫、大石河流域綠色水稻等8個產業帶。二要推進綠色產業示范區建設。圍繞綠色、有機食品標準化生產,實施“三減兩增一提升”工程,提升綠色品牌農業發展水平。三要完善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按照國家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及要求,突出抓好“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切實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3、加快推進三產融合,在產業發展上實現新提升。一要有序發展合作社。全縣要著力淘汰一批有名無實、不發揮功能的合作社,壯大農村經營主體,推進規模經營,提升經營實力,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二要扶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切實加強龍頭企業建設,重點抓好富民糧油30萬噸水稻、雜糧加工。擴大宣傳,吸引有實力的客商投資農業加工,實現農業產業升級。三要著力發展農業新興產業。挖掘農業生態、社會、文化等多種功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哈達鎮山河村60棟果蔬采摘園等基地建設,發展觀光農業,讓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亮點。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建設縣級電子商務綜合平臺,推動農產品網上營銷。
4、加快推進各項改革,在創新驅動上實現新提升。一要謀劃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農業局要與上級農委主動對接,完善改革任務,并細化分解落實,保證各項改革任務有序推進。二要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釋放農業工作活力。三是推進農業其它改革。全面推進“4858”工程,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綜合配套服務;農村金融改革,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大力發展畜牧業保險,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作者單位為中共雞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