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碳經濟背景與碳會計體系概述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經濟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的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最終使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發生根本性轉變,使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經濟發展模式,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2、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因和影響
低碳經濟的發展是我國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是企業需要積極承擔環保責任,完成國家節能指標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新型工業的背景要求。
發展低碳經濟,會對企業的會計體系產生影響,影響內容包括對會計準則和財務運行狀況的影響。低碳經濟可以影響到企業的經營活動,隨著碳排放權交易的迅速發展,碳排放權已經成了一種可買賣的商品,商品是可以進行會計處理并在財務報表中反映出來的,因此對會計核算內容和核算方式產生影響,但同時需要相應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和會計準則加以規范。而從財務運行狀況來講,企業可以通過出售或者購買碳排放權,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和經濟利益,出售或者購買過程都會帶來現金流量的變化,碳排放權可以作為資產體現,價格也會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最終影響到企業的經濟效益。最后,社會環境意識的加強提高了公眾的環保意識,無論是公民、企業還是政府,在關注企業會計信息時,會增加對企業碳排放指標的關注,會計信息中的環境信息是否準確真實,會影響到企業信息披露的質量。
3、碳會計體系概述
碳會計最初是由對排污權交易的探討和配額處理引發的碳會計規范探討,2008年美國學者正式提出,將碳排放、交易鑒證等一系列問題統合成為碳排放與碳固會計。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外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碳會計研究體系。但我國對此的研究還較為初步,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至今為止,仍然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規定碳會計的準則,也沒有形成統一的披露制度。在理論方面,我國的專家學者對碳會計的定義比較多元。但總體來看,對與碳會計的研究并沒有局限在碳排放權及交易的會計處理方面,還包括了碳產品及服務的成本核算,碳排放的物質流核算,碳減排業務碳固業務以及外部審計等領域,在研究廣度上,也不僅對財務業績方面進行關注,還涉及到企業管理戰略、總體目標、新產品開發、產品定價、市場營銷、企業文化等多個方面。
二、碳會計體系的構建
1、碳會計的會計目標
碳排放權交易作為碳經濟活動中的最主要經濟業務之一,對碳排放權進行會計處理,是碳會計的核心所在。碳會計體系的會計目標與傳統的財務會計目標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滿足企業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要求,但是在進行會計假設的過程中有一定的區別。首先,碳會計的會計主體較為廣泛,涉及到原材料、產品、運輸等多個領域,因此,碳會計的服務對象已經超越了企業的維度,通常是將多個經濟主體,甚至以整個社會作為服務對象。其次,碳排放具備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因此很難單純使用數字化的貨幣進行計量,有時非貨幣性的描述更能反映出實際情況與真實信息,因此,在碳排放會計體系中,尋找合適的計量方式,是達成會計目標的關鍵。
2、碳排放權的確認和計量
對碳排放權的確認和計量,碳會計體系的核心問題。由于資產是一種特殊的經濟資源,與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而且資產的成本或者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碳排放權符合對于資產的定義,因此,將碳排放權確認為資產已無爭議。但是將碳排放權歸于哪類資產,卻一直沒有達成共識,目前學界有存貨、金融資產、無形資產三種意見。
存貨是由美國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進行的定義,但存貨形態和必需價值與排放權并不完全一致。金融資產則是在歐美排污權交易市場上較為盛行,具備做市商機制與投機性。將碳排放權歸為無形資產,目前比較符合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由于我國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不夠活躍,流通性偏低,交易通常是因為企業為了避免超額排放的處罰,因此在我國,碳排放權更近似于許可證一類的無形資產,更加符合我國碳排放的現狀和相關機制。但將來碳排放市場較為成熟后,可以將其作為金融產品進行投資買賣,
3、碳會計信息披露
《2015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中,預計我國的碳交易市場建設至少2020年才會全面運行,在2015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碳市場文件中,就已經收集了企業近三年碳排放數據,采用統一標準和格式作為核算報告。
目前為止,我國已經頒布了碳排放數據的標準和方法,對上市公司有披露環境信息的要求,但尚未對企業年報進行要求,依照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我國發展的國情,企業碳信息的披露應當由核算、管理和審計三部分構成,彼此互相聯系,相輔相成,側重于企業具體的碳減排行為,為公眾、企業和社會提供更加完善的碳交易信息。
三、我國企業碳會計體系構建的具體措施
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構建企業碳會計體系,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由于我國尚未形成碳排放體系的構建的有效指導意見和準則規定,因此,首先應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規章入手,制定企業的碳會計規范,使碳會計體系的構建得到法律的保障,增加操作性。
其次,還需要通過實證研究,完善我國在碳會計體系構建方面的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通過良好的理論基礎,為實證研究和體系構建提供更權威的理論可能。
再次,重視碳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對碳會計的研究涉及到的知識領域比較多元,這就要求專業人才掌握生態、環境、資源等多個領域的知識,建立專門的人才庫,為碳會計體系構建提供人員動力。
最后,制定強制性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是碳會計體系構建的重要環節。通過規范強行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環境保護責任,注重監督和管理,是在低碳經濟下,構建企業碳會計體系的直接策略。(作者簡介廣東東方樹脂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