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在我國各個領域得到了快速的應用,產品制造和消費都離不開互聯網,我國正在從網絡大國步入網絡強國、從消費型向生產型互聯網轉型,為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業態、深融合”的態勢,“互聯網+”下產業格局變革速度更快、產業鏈也得到了細分與商業模式日益創新。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等已經占領了世界互聯網的巨頭,“互聯網+”全面滲透到我國農業、金融服務業等領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和威脅著傳統產業,也為產業鏈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一、“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趨勢
(一)消融傳統的金融服務業。金融業在互聯網背景下在不斷創新,金融業態呈現了全新的態勢,這種態勢要求政府要采取措施提升駕馭經濟的能力、切實創新金融業監管機制和防范機制。而互聯網金融平臺,相對于傳統的金融業來說具有“開放性強、兼容性廣、信息自由流通”的特點,互聯網金融監管需要激發行業聯盟與自律組織的地位和作用,科學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采取措施進一步確保金融數據安全與金融市場的公平競爭,從而要合法保護消費者權益更難了。其一,“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人們支付的主流方式,不再是個人或單位通過商業銀行支付,而是由“非銀行的第三方機構投資運營的網上支付平臺”,利用計算機和信息安全技術等實現商家和銀行之間的連接,擔保和保障消費者與商家之間發生的“貨幣支付、現金流轉、資金清算、查詢統計等”,也延伸了理財產品銷售、資產管理等新功能。其二,我國電子商務環境與金融創新環境越來越活躍,互聯網保險業迅速興起,相對來說保費低廉、交易簡單。其三,互聯網理財產品迅速興起,比如“網上股票理財、網上計算存貸款利息、互聯網自助貸款和轉存”等,涌現出了互聯網理財服務,具有較高的收益、服務質量更高、風險也可控,理財手段十分豐富。其四,“互聯網+”時代下眾籌方式受到了民眾的喜愛和歡迎,缺乏資金的小企業或個人在互聯網下展示他們的創意項目、并獲得資助,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創新大潮下,股權眾籌平臺降低了中小企業投資的門檻、增大了投資者的投資機會,已經成為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
(二)大數據顛覆了我國傳統產業。大數據具有“巨大的數據維度、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較低的價值密度”等特點,在大數據下挖掘消費者消費的數據,可以得到了許多有益的信息。其一,大數據時代催生了智能制造,正在向工業制造領域全面滲透,實現了生產效率與產業鏈的優化管理,也增加了制造過程信息的透明化、公開化,有利于提高制造的效率,在低成本、低資源消耗的基礎確保了產品質量和客戶的要求,從而實現制造業產品、流程和企業的智能化。其二,大數據加速了健康產業的發展,有效地處理和利用了大量的數據,可以精確地采集、分析和處理健康數據,也促使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的發展,在為患者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的基礎上,有利于創新健康產業的運營模式,實現健康產品研發、定價、市場分析和企業管理的智能化管理。
(三)互聯網全面滲透到傳統產業。“互聯網+”時代下實現了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使得產業出現了新的業態,拉近了生產和銷售距離的同時,強化了第一二產業的個性化和多元化發展。一方面,“互聯網+農業”興起,在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過程中全面滲透信息技術和網絡,實現了現代農業經營發展的科技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從而對產品品質、需求、產品檢驗標準、物流等實現信息化管理,有利于節約信息成本、提高抗風險能力,全面改造和升級了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環節,也使得互聯網農業形成了新的模式,形成了互聯網環境下的農產品品牌化、大數據市場預測分析、農業眾籌等。另一方面,互聯網有利于傳統家電的升級,積極改進了普通家用電器,實現了不同家電之間、與與外界之間的功能和信息交換,也有利于家電數據共享和聯合控制,增強了家居生活的便利性。再者,互聯網為改造生態圈提供了可能性,緊密聯系線上和線下生活,將用戶需求與用戶連接起來,實現了信息發布、互動、支付和物流等的同步發展。
二、“互聯網+”時代經濟發展的機遇
“互聯網+”時代下涌現了一系列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我國工業生產已經步入了高速發展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極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技術的速度。
(一)“互聯網+”克服了我國金融業深化不足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因為我國相對于西方來說金融工具的較為落后,中小企業融資與個人申請信貸都非常難、民間借貸利息率高昂,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的發展,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在激發政府有效引導和監管作用的基礎上,拓寬了融資渠道、投資機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民間借貸利率,對民間的資金荒具有積極的緩解作用。
(二)打造全新的制造業業態,促進中國產業改造升級。互聯網滲透了產品設計、生產過程、產品銷售等全過程,在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的各種資源提供了途徑,這種態勢已經延伸到生產性服務業中,基于產業發展催生出了各種服務的新業態,從而以互聯網為經濟背景形成了產業群,從而擴展出一系列技術應用、服務內容、商業模式等,形成了一系列“互聯網+制造業”、“互聯網+農業”、“互聯網+旅游業”等模式,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求和供給的平衡搭起了一座橋梁。
(三)打造和升級產業生態鏈。在互聯網背景下已經逐漸形成了產業生態鏈,信息技術下產業互聯網發展基礎得到了進一步夯實,激發和發揮了社會的創造活力,在“萬眾創業,大眾創新”下使得我國經濟步入了新常態,依靠創新和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從而整合創新資源,借助互聯網的協助作用,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作者單位為中共綏化市望奎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