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貴州省臺江縣南宮鄉的貧困人口為研究對象進行精準識別,將南宮鄉識別貧困人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并在現有的識別機制上進行完善,做到貧困人口的精準識別。
一、引言
2013年10月,“精準扶貧”這一概念第一次被提出。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國人脫離了貧困,走上了小康之路。但是我國的扶貧之路還很長,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我國還有8249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在我國現行標準下想要確保全部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還要進行一場“脫貧攻堅”戰。因此,實行“精準扶貧”刻不容緩。而精準扶貧的政策能不能見效,關鍵看扶貧對象能否精準識別,這一直是個世界難題。趙吉雄借鑒貴州省畢節市的經驗,結合湖北省長陽縣實際情況,提出了“四看四算”方法來識別貧困對象。陳輝等以粵北山區為例,基于Alkire-Foster多維度貧困測度模型提出了一種新的扶貧機制。而王小林則針對貴州省黔西南州,構建了“六看法”來識別貧困人口。本文以貴州省臺江縣南宮鄉為例,通過實地調查,結合網上的資料,探索可用于精準識別真正的貧困人口的機制。
二、精準識別貧困人口
精準識別貧困人口是實行“精準扶貧”的第一步,只有精準地識別出貧困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人口基數不明”、“幫扶誰”、“如何有針對性幫扶”等問題,從而有效避免“富人戴帽”、“被幫扶”的情況出現。
貴州省臺江縣南宮鄉轄24個行政村58個自然寨109個村民小組,3189戶15352人,98%以上為苗族。總面積為26945公頃,耕地面積12085畝。其中農田為11065畝,旱土為1020畝,林地面積1947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68%。
近年來,由于禁止砍伐天然林,南宮的傳統林業產業作為支柱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群眾的收入也隨之銳減,部分群眾返貧,這也是為何南宮鄉被列為臺江縣重點扶貧鄉鎮的原因。
為了讓臺江縣南宮鄉的貧困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為推動南宮鄉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礎,南宮鄉實行了“精準扶貧”,實踐了一套精準識別的方法,通過廣泛動員全鄉人民的力量,合力推進脫貧攻堅。
在南宮鄉,首先是政府進行政策的宣傳,讓每家每戶都了解精準扶貧政策,然后農戶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是否申請。
其次,政府派人進行入戶調查,填寫《貧困農戶評估表》。入戶調查人員主要是通過詢問了解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有的貧困戶可能沒有告訴調查人員其家庭的真實情況,企圖蒙混過關,獲得幫扶。為了保證調查的準確性以及篩選出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戶,調查人員會通過自己的觀察,同時向周圍鄰居詢問來獲得被調查家庭的真實情況,看其是否符合列為貧困戶的條件。
最后,將評估結果統計出來,經過村民小組會議通過,公布結果,并進行公示。最后將符合條件且公示無異議的名單上報上級部門備案。
在入戶調查的過程中,南宮鄉的調查人員主要通過四點來作為評分標準:
一看居住條件。即根據農戶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來估計其貧困程度。有的農戶居住的房子非常簡陋,房子破爛且小,劃在危房范圍內。而有極少數的農戶甚至是沒有固定住所,因此,在住房情況這方面可以很大程度上區分貧困程度。
二看家中種養情況。農村相對于城鎮來說,土地廣闊,大部分土地的利用率較低,農民可以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殖業。除了外出勞務,賣經濟作物是很多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糧食收成的好壞、養殖發展情況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戶的當年收入。
有的農戶會因為自然災害或其他意外而導致減產、或根本無收成等原因變得貧困。因此,調查人員可以通過農戶的各種經濟作物的收成來判斷他們的貧困情況,這可以作為評判為貧困戶的條件之一。
三看家中勞動力強弱程度,即看農戶的家庭勞動力狀況,有無外出務工或者老弱病殘人員。農戶中有部分家庭成員因為年老體弱或重病沒辦法下地勞作,
既不能為家庭帶來收入,還增加了家中的經濟負擔,而且患病所支付的醫療費用也比較昂貴,使得他們入不敷出。
四看家中是否有上學子女,由農戶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子女受教育情況等,估算他們的教育支出和負擔。有部分貧困戶的子女乃至他們自身都因為貧困而輟學、失學。而因為接受的教育有限,他們自身缺乏種養植技術,也不懂主動去學習知識,無法改進自己的種養殖技術,導致農作物的產量低,收入自然不高。同樣由于貧困,他們的子女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機會也會大大減少,不斷陷入一個死循環,因此,觀察農戶子女的受教育情況也可以側面反映其貧困情況。
五看家中的醫療負擔。本文在上面第三點中也提到了因病致貧。治療、手術、住院等都需要用錢,像一個無底洞,整個家庭都將陷入貧困之中,錢財全都用來治病,無力供養子女讀書。因此,貧困人家的子女很難實現命運轉折的希望,形成惡性循環。
此外,還可以根據“四有”和家庭收入狀況來判斷是否為貧困戶。如果家中有小汽車、商品房、或者是有開辦公司、領取財政工資人員。說明該家庭收入狀況良好,不應列為貧困戶。如果該家庭人均收入低于貧困戶水平,則考慮劃入貧困戶的范圍內。
資料來源于南宮鄉逐戶摸底調查表,有刪改。
精準識別機制建立后,南宮鄉對某些未納入貧困范圍,或者是該幫扶卻得不到幫扶的農戶,專門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工作領導小組的成員親自下村督導各村進行民主評審,對當前扶貧數據庫中已達到脫貧條件的“貧困戶”進行剔除。此外,還將符合扶貧條件的貧困戶重新識別為扶貧對象。
再次精準識別的結果顯示,南宮鄉貧困村有19個,貧困人口3513人。在2014年時,南宮鄉確定1452戶為貧困戶,共5810人,經過再次精準識別和嚴格篩選,貧困人口減少了2297人。為了確保識別的準確性和落實幫扶工作,調查人員還進行了回訪、回頭看,幫助農戶制定脫貧攻堅幫扶計劃。
三、精準扶貧對策
南宮鄉交宮村是全國稻田養魚項目的示范地之一。臺江縣共有26個基礎養殖場。臺江縣農林局在2013年5月26日從荔波縣魚種場調進價值5.8萬元魚種2500余公斤,無償投放到排羊鄉展里村、臺拱鎮臺雄村、南宮鄉交宮村、臺盤鄉空寨村及其他村寨示范戶近300戶飼養。努力打造排羊鄉、南宮鄉、臺拱鎮兩鄉一鎮稻魚產業,建設魚種擴繁場500畝,促進多項產業崛起,讓村民增收有“主心骨”。南宮鄉積極配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努力發展新的產業。
除了開展稻田養魚項目,南宮鄉還發展種植業,種植朝天辣共5000畝,為凱里、貴陽等城市不斷輸送生態蔬菜。此外,南宮鄉還在擴大金鉤藤的規模上下功夫,發展生態中藥業,努力打造特色產業,讓其成為南宮鄉的一張名片。為此,南宮鄉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爭取更多的扶貧項目。2015年,南宮鄉全鄉共獲扶持發放種苗30萬株,為南宮鄉醫藥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政府等有關部門人員正在積極與外界加工企業聯系,開展招商項目,將其引入臺江,發展加工制造業。
南宮鄉還將黨建和扶貧結合起來,借鑒其他地方的扶貧經驗,成立了駐村幫扶小組。貴州財經大學也派出了教師到南宮鄉各個地方駐村,在政治政策方面進行指導,有效領會傳達上級部門的政策,配合政府做扶貧工作。
以南宮鄉展啊村為例,展啊村全村轄4個自然寨4個村民小組,206戶人家,共889人口。經過精準識別,全村共有64戶貧困戶,貧困率31.07%。展啊村的精準扶貧工作已經開展了一年多,扶貧初有成效。
展啊村山多地少,適合發展種養殖業,以往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紅薯、玉米等作物。近幾年開始引進雜交水稻種殖,產量大大提高。如今,村民們開始種植楊梅等經濟效益高的果樹。此外,經過政府部門努力爭取,展啊村獲得金鉤藤種苗4.6萬株扶持,全部發放給村民來種植,當村民看到該產業的良好發展趨勢時,也主動籌集資金來擴大自己的種植規模。除了個人承包,村里還成立了種養專業合作社,政府鼓勵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以“合作社+農戶”模式將種養殖產業科學化,標準化,努力讓村民共同脫離貧困。農戶的資金來源除了一部分的自籌資金,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資助。
俗話說,“想要富,先修路”,公路堵塞是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經過政府和相關部門人員的努力和村民們的配合,如今的展啊村每個村寨都通了水泥路,危房改造也基本完成。
四、結論與討論
精準識別貧困人口,可以為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奠定基礎,確保實現扶貧到村到戶乃至到個人。總結來說,南宮鄉的精準識別和扶貧有以下幾要點:
1.建檔立卡??梢悦迥蠈m鄉貧困人口情況。對全鄉家庭居住條件、種養殖情況、勞動力、醫療教育、家庭收入等情況進行了一個全面的梳理,做到每戶都有卡、每村都有冊、每鄉有簿。
2.多維度識別。根據“五看”、“四有”、家庭收入狀況來識別和判定貧困戶的多維度識別方法,做到不僅僅是通過表面上的數據、或是根據人的主觀意識來識別貧困人口,而是可以通過實際操作,科學地篩選出貧困對象,擠出“水分”,不浪費每一個指標。
3.村組參與評議。村組參與評議的方式,可以讓全村農戶參與評議,按照“組評、村議、鄉核、縣定、組公示”的程序,使得識別的過程公開透明化。
4.干部駐村幫扶。駐村干部深入群眾基層,幫助群眾發展致富產業。不但提高了政策宣傳力度,還可以宣傳黨和國家各項強農惠民政策,使得群眾轉變舊觀念,解除了農民的顧慮。鼓勵他們行動起來,脫貧致富。
5.成立專業合作社,可以增強分散的農戶的市場經營能力,保護農戶的利益。此外,還可以拓寬農戶銷售渠道,增加農戶經濟收入。
農民之所以非常容易陷入貧困,是因為收入不穩定且低。如今通過政府扶持與幫助,加上自身的努力,可以從根本上來解決貧困問題,人們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必將有力見證南宮鄉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作者單位為貴州財經大學)
資助項目:貴州財經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精準識別貧困人口研究——以貴州省臺江縣南宮鄉為例”(項目編號:2016106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