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學者孜孜不倦的研究信用擔保和內部控制,豐富和發展了內部控制理論,對擔保公司的發展起到重大的的作用。但總體來說,到目前為止,有關擔保公司的內部控制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且有效的體系,需要進一步深入分析與探索。本文從控制論、系統論、風險管理理論等三方面對信用擔保公司的內部控制進行理論分析。
一、控制論
控制論的建立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現代社會的許多新概念和新技術往往與控制論有著密切的聯系。70年代以來﹐電子數字計算機得到廣泛的應用﹐控制論的應用范圍逐漸擴大到社會經濟系統﹐控制論的定義也因之擴展。蘇聯和東歐各國學者認為控制論是研究系統中共同的控制規律的科學﹐把控制論的定義又作了進一步的擴展。英文 cybernetics(控制論)一詞來源于希臘文﹐原意為“掌舵人”,轉意是“管理人的藝術”。控制論的首創人是美國的維納(N.Wiener),他在1948出版了《控制論》一書,“關于機器和生物的通信和控制的科學”,這是他在書中對控制論(Cybernetics)的定義。維納指出﹕一個通信系統總是根據人們的需要傳輸各種不同的思想內容的信息﹐一個自動控制系統必須根據周圍環境的變化﹐自己調整自己的運動﹐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通信和控制系統接收的信息帶有某種隨機性質﹐具有一定的統計分布﹐通信和控制系統本身的結構也必須適應這種統計性質﹐能對一類在統計上預期要收到的輸入作出統計上令人滿意的動作。
控制論是隨著社會發展也在不停的發展著的。在公司的各個職能部門,每個職能部門就是一個具體組織。控制論中的內部控制理論主要研究組織的內部運作過程,通過對運作過程的研究分析讓其發揮應有的管理功能;管理過程進行有效調節和控制時所設立的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機制的方法與手段。當然,無論采用哪種方法去控制經濟的運行降低風險,最終的目的是在不斷變化著的外部環境中,通過控制工作,隨時將事行計劃的執行結果與控制標準進行比較,并對其結果進行分析,若存在偏差就采取必要的糾正措施,以使系統的運行相對穩定,最終實現組織的既定目標。
二、系統論
系統這個詞語,來源于古希臘語,它的意思是由個體或部分構成整體。系統論是研究系統的一般模式,結構和規律的學問,它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尋求并確立適用于一切系統的原理、原則和數學模型,是具有邏輯和數學性質的一門新興的科學。
1932年美籍奧地利人L.V.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在發表“抗體系統論”中提出了系統論。系統論真正獲得學術界重視是在1945年。那時,他在美國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關于一般系統論》的論文,并在1948年再次重申并強調了“一般系統論”。他認為系統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系統、要素、結構、功能四個概念所組成的,且各要素都有自已的位置上,起著自已獨特的作用。要素與要素、要素與系統、系統與環境存在著三方面的關系。一般系統論則試圖給一個能描示各種系統共同特征的一般的系統定義,通常把系統定義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但貝塔朗菲對此曾作過說明,英語SystemApproach直譯為系統方法,也可譯成系統論,因為它既可代表概念、觀點、模型,又可表示數學方法。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工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質。他用亞里斯多德的“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來說明系統的整體性,反對那種認為要素性能好,整體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說明整體的機械論的觀點。同時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于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要素是整體中的要素,如果將要素從系統整體中割離出來,它將失去要素的作用。他發表的專著:《一般系統理論基礎、發展和應用》(《GeneralSystemTheory;Foundations, Development, Applications》)卻是被公認為是這門學科的代表作并最終確立系統論在管理科學中的所處的標志。
三、風險管理理論
風險管理是研究風險發生規律和風險控制技術的一門新興管理科學,是指風險管理單位通過風險識別、風險衡量、風險評估和風險決策管理等方式,對風險實施有效控制和妥善處理損失的過程。風險管理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管理學的計劃、組織、協調、指揮、控制等職能,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特功能。
風險管理的程序包括: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選擇風險管理技術、評估風險管理効果等。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對企業家庭或個人面臨的和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對風險性質進行鑒定的過程。風險估測是在風險識別的基礎上,通過對所收集的大量資料進行分,利用概率統計理論,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概率和損失程度。風險評價是指在風險識別和風險估測的基礎上,對風險發生的概率、損失程度,結合其他因素進行全面考慮,評估發生風險的可能性及其危害程度,并與公認的安全指標相比較,以衡量風險的程度,并決定是否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根據風險評價結果,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選擇最佳風險管理技術是風險管理中最為重要的環節。風險管理技術分為控制型和財務型兩類。前者的目的是降低損失頻率和縮小損失范圍,重點在于改變引起意外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后者的目的是以提供基金的方式,對無法控制的風險做財務上的安排。風險管理效益的大小,取是否能以最小風險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時,在實務中還要考慮風險管理與整體管理目標是否一致,是否具有具體實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風險處理對策是否最佳,可通過評估風險管理的效益來判斷。(作者單位為益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