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賠償法》存在的一些缺憾
(一)歸責原則仍不夠全面
新《國家賠償法》在判斷刑事賠償責任的規定中確立了結果歸責原則,即如果錯誤采取的刑事強制措施或者錯誤執行的刑罰在后來的裁判中被改正,則無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主觀上是否存在故意或者過失,國家都應對公民因此而遭受的損害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但是,此次《國家賠償法》的修改并沒有在刑事訴訟領域全面確立起結果歸責原則,根據其第17條第(一)項的規定可以獲悉,新法對于刑事拘留國家賠償責任的判定,仍然采用違法歸責原則。
(二)舉證責任倒置的范圍有限
新修《國家賠償法》規定了國家賠償案件的舉證責任適用“誰主張,誰舉證”的一般規則,并且考慮到賠償請求人與賠償義務機關在舉證能力方面的差別,規定特殊情況下采取舉證責任倒置的方式,適度加重了賠償義務機關的舉證責任。但是,新法對賠償義務機關舉證責任倒置范圍的規定十分有限。
根據新法第15條和第26條的規定,因行政或刑事強制措施致使受害人死亡或者重殘的情況尚為少數,需要由賠償義務機關承擔舉證責任的案件也就不以為多,而遭受一般身體損害的大多數受害人在國家賠償案件中仍需由其自身來承擔全部舉證責任。
(三)未真正將不作為致害納入國家賠償
立法實踐證明,一部法律的出臺和修改必然經歷過多次激烈的利益博弈。在我國行政及司法不作為案件頻發的情況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新《國家賠償法》依舊沒有明確規定不作為致害的國家賠償責任,一度引起民眾嘩然。立法機關作出過解釋,但實際是把不作為致害是否應予國家賠償的難題推給了法院。而這樣又隱藏了另外一種風險,即法院是否會在審理不作為案件的過程中濫用其自由裁量權。因此,無論從何種角度出發,修改后的《國家賠償法》仍未真正將不作為致害納入賠償范圍都是一大缺憾。
二、進一步完善我國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對策建議
針對前文所析的制度缺憾,既仰賴立法機關審時度勢,選擇適當的時機再度對法律加以修善,也更加迫切地需要盡快出臺相關的司法解釋用以明晰法律規定的不足,同時也需不斷提高檢察機關工作人員的實務水平,以確保我國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有效貫徹落實。
(一)構建多層次的歸責原則體系
違法歸責原則有其自身的突出優勢:首先,違法歸責原則具有客觀性,其可以避免類似于過錯歸責原則在主觀認定方面存在的困難,更加方便受害人獲取國家賠償;其次,違法歸責原則以執行公務的行為違法作為產生國家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排除了合法公務行為致害的情形,有效地將國家賠償責任與國家補償責任區分開來;最后,違法歸責原則以公務行為是否合法作為判定國家賠償責任的標準,與《行政訴訟法》確定的行政行為合法性審查原則相呼應,亦符合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戰略要求。基于我國國家賠償法律制度的發展歷史,仍應將違法歸責原則作為判定國家賠償責任的一般原則,并結合具體情況適用過錯歸責、無過錯歸責,以及結果歸責等特殊歸責原則。
對于因錯誤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引起的損害,應當適用結果歸責原則。結果歸責原則的適用既可以保障受害人獲得公平公正的國家救濟,同時也可解除司法機關的困惑,維護其繼續打擊犯罪的積極性。
(二)繼續加大侵權機關的舉證責任
立法應當繼續加大侵權機關的舉證責任,賠償請求人只需對其沒有能力證明的事項作出合理說明即可。同時,也應將舉證責任的適用范圍再做拓展,將其適用到國家賠償的所有程序當中,不僅適用于行政賠償訴訟和刑事賠償決定程序,也應適用于賠償義務機關的先行處理以及復議等程序。我們也期望賠償義務機關能夠自覺地履行舉證責任,客觀地認識自身的錯誤,切實地尊重賠償請求人的權益。
(三)將不作為致害納入國家賠償范圍
對比各個國家關于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可以發現,法制相對完善的國家對行政不作為賠償責任構成要件的規定比較寬松,反之則限制得較為嚴格。我國亦應從法制建設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將不作為致害納入國家賠償范圍的同時,也有必要對行政不作為國家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作出相對嚴格的限制:第一,不作為應具有違法性。如前文所析,采用違法歸責原則來判定不作為的國家賠償責任,排除不帶有違法性的不作為行為。第二,存在相對人合法權益受損的客觀事實。如果僅存在不作為,但未給相對人造成損害,則國家無需承擔賠償責任。并且造成的損害必須是相對人合法權益的損失,非法利益不受保護。第三,不作為與損害事實存在因果關系。不作為是一種法律擬制的行為,并不具有現實性,因此對于不作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因果關系的判定頗為復雜。
《國家賠償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權益的非常重要的法律,建立健全國家賠償法律制度,是完善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化解權力與權利之間的矛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備條件。因此,在肯定我國的國家賠償法律制度建設正在不斷取得進步的同時,我們仍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其尚存不足之處,并力求對其進行更進一步的完善。(作者單位為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