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命在禮”是荀子基于“性惡論”而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荀子“禮”的內容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社會等級制度、道德規范以及行為準則等等。通過從個體守“禮”、國家治“禮”、社會效“禮”三個層面對“國之命在禮”進行了解讀。這一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直到今天,對我們的國家治理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期趙國人。據有關史籍記載,可推知其政治和學術活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間。他長期游學齊國的稷下學宮,齊襄王時曾三為“祭酒”,并西行到秦,與秦昭王及其相范雎答問王霸之辯。又至趙與臨武君議兵于趙孝成王之前。最后適楚為蘭陵令,因春申君死而廢官,從此定居蘭陵,直到終老。
荀子之學,本宗孔子,不出儒家立場,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荀子不拘泥于儒學陳說,稽考各家長短,綜合諸子之說,成為先秦集大成的唯物主義思想家。在倫理思想方面,以“隆禮”為核心,以“性偽之分”、“人性本惡”為基本的理論基礎,論證了“禮”和“禮義”道德的起源;提出“義分則和”,論述了“和”作為禮的制度倫理及“禮義”道德的社會作用;主張“以義制利”,并以“化性起偽”立論,提倡“強學而求”,“積善成德”,強調道德修養的后天學習,從而使他的倫理思想在許多方面又具有與以往儒家不同的特色。
荀子所處的時代,正值結束諸侯割據狀況,建立全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前夕。所以,提出的“國之命在禮”這一思想,更是適應當時的歷史需求,為后來建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后世的法治思想做出了巨大理論貢獻。
一、“國之命在禮”的時代背景
荀子論證“禮”,首先是從人性論出發,通過人的利欲與社會物質財富的矛盾而展開的?!岸Y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 是禮之所起也。”按照人的本性,“好利”的欲望是無限的,而物質財富卻是有限的,兩者之間的沖突必然導致爭亂不斷。荀子認為“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分”即體現為一種制度。“義分則和”是荀子提出的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指適當適宜的分才能達到各等級之間的和諧。其實質就是要構建一個以“禮”為制度安排的有序、和諧的社會。荀子稱“分義”(即“禮義”)為“群居和一之道”,“群”即荀子的“社會、國家”的概念,所以在荀子看來,禮在治國中的作用是極其關鍵的,故而提出“國之命在禮”。
二、“國之命在禮”的思想內涵
荀子認為“禮者,政之輓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也。”“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能誣也?!彼谔岢轮蔚耐瑫r,更是強調以“禮”治國。影響一個國家穩定、發展的因素眾多,一個國家的崛起、衰落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但決定國家命脈走向的關鍵因素,在荀子看來,就是“禮”,這是國家命運之所系,是治理國家的根本。“禮”可理解為國家制度、道德規范、風俗禮儀等,這個“禮”必然是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本國經濟生產方式和發展水平、符合大部分群體需求的。 “國之命在禮”這一思想中“禮”在國家治理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從個體行為、國家統籌、社會風氣三個層面體現。
(一)守“禮”——對個體行為的規范
荀子“性惡論”觀點認為,人生而具有各種自然物質欲望,若任其無限制發展,就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發展,甚至帶來災難。正如荀子所說:“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禮而歸于暴?!保ǘ辏┗诖?,荀子認為,只有通過“禮”,人的欲望才能得到節制,惰性的一面才能得到控制。
相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人是基本的組成單位,從管理上來說,只有把人管理好了,才有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在群體社會中,每個人會因能力、智商、擁有資源的不同而獲得相異的地位和財富。而人具有的原始物質欲望及惰性會驅使一部分人想方設法來獲得他想要的東西,其中必會有一些過激的行為方式,甚至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阻礙生產力發展。荀子認為“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還提出“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
在荀子看來,“禮”是各種規章制度的指導原則和根本基石,分配制度、司法制度、教育制度等,都在相應領域對人的思想行為起到規范限制作用,警示人們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荀子十分重視法律的作用,主張通過法律的懲戒和強制力來制止和預防犯罪行為。
同時,根據禮的“分”和“別”,不同社會角色、職業定位有不同的“以禮正身”的內容,也就是有不同的思想行為要求和道德規范。對于老師,要承擔起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責任,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專業的職業素養,這也促使在教師這個崗位上要不斷學習、積極進取;對一些專業人士,如體育運動員、舞蹈家、音樂家等,則對他們更多的是在相關專業上的要求。如果對一般的工人要求他們像藝術家一樣,那他們既當不好藝術家也當不好工人,推而廣之,整個社會都會混亂不堪。
人人守“禮”,以制度來節制內在的原始欲望,以禮正身,遵守道德行為規范,人們才能安居樂業,和諧相處,國家才能有序發展。
(二)治“禮”——對國家的統籌管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新興封建地主階級日漸取得經濟上的主導地位,要求在政治上結束諸侯割據的混亂狀態,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荀子清楚的看到當時社會現實,極力主張“禮”在國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禮者,政之輓也;為政不以禮,政不行也?!避髯诱J為“禮”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禮者,治辯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以禮治國可以強國、威勢、得功名、得天下。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經濟,增強軍事實力,提高國際地位,必離不開以“禮”治國。政治上要確立管理體制、明確施政大綱,經濟上要制定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制度。在《強國》中,荀子以鑄劍作為比喻,國家就像從模子里拿出的劍,只有強國的基礎,如果不用“禮”來管理調整,則對內不能保衛國土,對外不能與別國戰斗,反之,如果用“禮”有效加以管理,則將兵力強大,敵國不敢來犯,(林俊?。氨藝咭嘤许茀枺Y義節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p>
以“禮”治國,制定與國情相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制度等,來發展國家經濟水平,提高國家綜合實力,推動國家持續發展。
(三)效“禮”——對社會風氣的塑造。荀子從各個層面說明“禮”是社會管理的指導原則。他認為“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君臣不得不尊,父子不得不親,兄弟不得不順,夫婦不得不歡,少者以長,老者以養?!币跃贾?、父子之親、兄弟之順、夫婦之歡等來說明“禮”對社會和諧關系產生的影響。荀子更是清楚看到領導階層的道德表率作用,“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比绻粋€國家的領導階層重視道德修養,崇尚禮儀,廉明正直,對這個國家的政治管理、社會風氣將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要求國家領導階級不斷提升自身道德修養,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
荀子的“禮”還包含有風俗習慣和禮節儀式的內容,禮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需要。荀子的禮儀包括“迎親之禮”“喪禮”“祭禮”等等,通過對生死、祭祀、慶典等生活中的風俗習慣進行規定,來表達人們的喜、歡、哀、樂的情感。這種禮是在人們長期生活中積累和沉淀下來,已被人們廣泛接受而流傳下來。風俗禮儀的流傳,有利于人們對“禮”的認可接受,同時也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更為深入、廣泛的影響。
三、“國之命在禮”的現代價值
荀子禮治思想基于對人性深刻認識基礎之上,其“國之命在禮”觀點更是從規章制度、道德規范、風俗禮儀等多層面闡明“禮”在國家治理中的根本性地位,這對當今國家治理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加強國家法律法規建設,提倡法治。荀子的禮治思想中,極力推崇通過規章制度來進行國家管理,制定與國情相適應的政治、經濟制度,尤其傾向于在禮治的框架之內通過法律法規來進行社會治理,提倡法治。
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從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法律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會因為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也不會因為管理層的主管判斷而改變,有利于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人生活在關系錯綜復雜的社會中,充斥著各種物欲、情欲和矛盾,如何規范人的思想行為,如何合理分配社會利益、調節社會矛盾,如何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必須通過法律法規的硬性規定和懲戒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法規建設逐漸完善,但仍有漏洞,有漏洞就會有蒼蠅,如不及時補救,老虎還在后面。只有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及其強硬手段,才能有效處理掉已經產生蒼蠅老虎,杜絕新的蒼蠅老虎。
(二)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在當今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們都在強調法治社會,提倡依法治國,重視法治的作用,但我們不能忽略德治,德與法都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禮義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者體現了法家的法治與儒家的德治相結合的治理模式。法治與德治各有其適應的治理范疇,法治體現的是被動管理,而德治體現的是自我管理。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嚴格的行政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但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具有尚德、重禮傳統的國家,德治具有特殊的意義。
法治與德治具有互補性,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法治的功能優勢是德治的功能局限,德治的功能優勢是法治的功能局限。任何一方都是另一方的有機協同者,堅持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實現自律與他律的有效統一,社會才能穩定和諧。
(三)注重國家領導干部的官德修養。荀子認為“隆禮貴義者其國治,簡禮賤義者其國亂?!彼宄恼J識到,一個國家管理階層的道德修養,會對國家的治理產生很大的影響?!肮俚隆笔穷I導干部政治素養、道德品行、思想作風、廉潔理念等方面的綜合反映,一定程度上,官德是社會道德風尚的導向儀,是關系國家治理興衰成敗的大問題。領導干部要加強“官德”修養,做到以德修身、以德立信、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只有國家領導階層具有良好的道德行為修養,做出好的表率,人民百姓才能正面效仿,一個國家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四)對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柱,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并不是僅僅靠建一個博物館或者是保留影像記錄,而應該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的傳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應該是有辨別的,對一些落后的觀念、行為等,我們應適當的摒棄。中華文化強調修身養性,強調群體,強調仁愛,強調尊師重道,強調愛國等等,這些傳統美德對國家的治理起到了很大的調節和維系作用。一些傳統的民俗風情、禮節儀式,如“親迎之禮”“喪禮”“祭禮”“鄉飲酒禮”等等,它們用來表達人們的喜、哀、樂、敬等情感,是日常生活中自發形成和沉淀積累的,從中可以獲得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是增強民族團結的途徑之一。
文化作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要素,對國家政治、經濟各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對優良傳統文化的繼承、保護、弘揚和利用,將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不竭的智力支持,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國之命在禮”的提出符合時代背景,它對個體、國家和社會產生的導向與規范作用同樣適用于現代國家治理。只有通過提倡法治、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注重官德修養、傳承優良傳統文化等措施,國家才能更好的形成繁榮富強、穩定和諧的局面。(作者單位為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