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在我國主要體現為一種自發組織行為,目前我國對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實證性研究還非常不足。本文從文獻綜述的角度,以組織生態學相關理論為研究視角,來探討太原市城區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發展狀況,運用該理論來解釋各個群眾體育組織開展情況存在差異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對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發展提出可行的意見。
一、組織生態學視角下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研究內容
(一)組織生態學
1.組織生態學簡介。生態學在組織理論研究中的應用被稱為組織生態學。它是 20 世紀 70 年代以后,從社會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組織理論,主要是運用生態學、社會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概念、模型、理論和方法對組織結構及其所受環境影響進行研究。
2.密度依賴理論及模型。關于密度與合法性之間的關系有三個重要假說:①設立權的合法性隨著密度增加而上升,但它不會超過某個極限;②組織種群中組織的創建率與設立權的合法性成正比;③組織種群中組織死亡的風險與設立權的合法性成反比。
關于密度與競爭之間的關系也有三個假說:①競爭強度以一個上升的比率隨著密度增加而增強;②組織種群中組織的創建率與擴散競爭的強度成反比;③組織種群中組織的死亡率與擴散競爭的強度成正比。
影響組織密度的因素:①規模影響。根據的研究,大型組織比小型組織更加有獲得勞動力、資本、客戶等環境資源的能力。大型組織擁有更強的競爭能力,從而威脅到小型組織的存活機率。組織規模與組織死亡率成反向關系,原因在于小型組織的不利生存性,小型組織的死亡率比大型組織要更高。因此,組織規模的大小會顯著地影響組織的存亡,進而在長期動態中表現為對密度產生相應地影響和依賴性。②年齡影響 。在組織年齡的相關研究中,西方組織種群生態學理論認為,社會選擇過程傾向于選擇具有較高可信賴度和高可解釋性的組織形式。組織的可信賴性和可解釋性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強,死亡率隨著組織年齡的增大而降低。新組織在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影響能力上都不如年齡大的組織,更容易受到制度變動、經濟變動、競爭或是其他不可預見的技術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二)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
1.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概念。城市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是指具有共同體育興趣或體育目的的人們自愿組織起來的松散的體育組織。其發展經歷了由少到多、 由零散活動到有組織的活動的變化。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有些組織壯大了,有些組織萎縮了,甚至解體了,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
2.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形成、發展的條件。在一個群體中都有一個或兩個中心人物,他們在群體中起著指揮、協調、榜樣的作用。他們依靠自身的組織能力、號召力、奉獻精神、責任感、社交能力等在群體中建立威信。可見,群體中,核心人物的去留直接影響著群體是否能生存下去。組織的活動頻率與凝聚力取決于該組織負責人的號召力,尤其是負責人或召集人對組織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是決定該社團發展規模及興旺程度的重要因素。
場地設施環境對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形成與發展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 由于我國目前體育場地匱乏,自發性群眾體育活動場地大多以公園、街頭巷尾及街道居委會的場地為主。
一個組織開展活動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從目前的情況看,這種自發性組織的經費問題比較困難,要想維持下去必須自籌資金,目前主要以會員交納一定的會費為主。 《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與研究》 指出,381 個體育活動點 1996 年總活動經費149.4142 萬元,平均每個活動點3922 元。從活動經費的來源看,60% 活動點的活動經費來自鍛煉者的會費,街道、 居委會的撥款僅占 10% 。可見,群眾自發性體育組織的活動經費基本上以自籌資金為主要渠道。
二、研究方法
(一)結構式訪談法。對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人數規模、維持時間、有無核心領導人物、場地情況、成員參與動機、健身訴求等取向等方面進行調査。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方法的訪談對象:1、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中的組織者;2、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中的普通參與者。
(二)文獻資料法。搜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于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的研究文獻的文獻資料,對巳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提煉,發現與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發展相關聯的理論依據。
(三)個案分析法。選取某一塊社區周圍具有代表性的個案進行分析。通過對該自發性群眾體育組織時間動態分析,運用組織生態學理論進行解釋。
三、對已有研究的總體評價
我所閱讀的關于組織生態理論的文獻中,有純組織生態理論研究的,更多的是關于某一機械制造,文化,服務產業研究的,但是關于體育方面角度的文獻很少,甚至參考的資料也少之又少。
四、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希望把組織生態學理論運用到群眾體育組織當中,將體育研究的視角更加開闊,為以后體育這方面的研究提供些參考。為健身休閑體育運動總結出更加可行的建議。(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基金項目:山西財經大學2013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優化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