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容
供給側改革是相對于過去需求側改革而提出的新概念和新思路,意味著中國宏觀調控思維的變化,從需求側轉向供給側改革。需求側即“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決定短期經濟增長率;而供給側主要指生產側,包括勞動力、資本、土地、創新四大要素,決定中長期潛在經濟增長率。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生產端方面入手,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而推進的改革,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生產力水平整體提高,實現可持續和升級發展。2017年是持續推進結構性改革之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認識和把握供給側改革尤為重要。
二、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追求GDP規模擴張和高速增長,主要通過需求側改革和管理政策來實現,即著重強調擴大由投資、消費和出口“三駕馬車”構成的總需求來實現經濟增長目標。如今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新常態,經濟增長難度加大,需求管理刺激效果不斷弱化,且副作用和后遺癥越來越大,出現產能過剩、高房價、資產泡沫及企業效益下降等問題,迫使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出路。究其原因,需求不足僅僅是表象,結構性失衡才是根本,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并不在于短期需求,而在中長期供給。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結構發生變化,而供給結構、生產能力卻未能及時跟上。推進供給側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三、新常態下供給側改革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影響
(一)對生產活動的影響
1.節約生產成本
供給側改革的要義之一,就是降低企業成本。通過供給側改革減稅降費,營造公平的稅費環境。這樣,企業減少了不必要的成本,使得企業生產成本下降。其次,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即提高要素生產率,對企業來說,著重提升生產質量和效率,推動企業生產力水平提高是必然之舉。企業應優化產品設計方案,促進產品生產方法改善,提高生產技術,從根本上節約企業生產成本。
2.促進結構轉變
很多企業傳統的生產結構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加快傳統生產結構轉變,推進產業升級也成為企業改革的一個重點。強調供給側改革,意味著生產能力要由低端轉向中高端,重視技術和產品升級。企業生產要更好進行,必須著眼于整個生產過程,合理規劃企業資源,改善生產布局,將生產力各要素合理有效組合起來。促進企業生產結構轉變的關鍵在于創新,企業應在原有生產基礎上,積極培育、大力發展新興和高技術產業,加強技術提升和設備更新,摒除“僵尸產業”。
(二) 對財務活動的影響
1.改善營業收入
新常態下的供給側改革將導致第三產業占比上升,第二產業中的傳統工業占比下降。短期內,改革的成效可能并不明顯。為企業減負的減稅降費政策將導致企業生產稅凈額占比下降,加速折舊和產能去化將導致企業固定資產折舊占比短期上升、長期趨降,降低成本和產能去化最終將導致企業營業收入占比上升。所以長期來看,供給側改革不僅改善社會經濟環境,改善勞動者報酬,最終改善企業的營業收入。
2.加強成本管理
一些企業的成本管理理念與方法滯后于當前經濟的發展,必須加以改革和修正,以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需要。成本管理方法需要更加科學,具體來說,節約材料消耗可降低企業直接材料費用;提高勞動生產率可降低企業直接人工費用;加強預算控制可降低企業期間費用等。企業應根據自身的企業競爭戰略確定成本管理的重點,來降低生產經營不必要的耗費,促使企業改善生產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三)對管理活動的影響
1.轉變企業管理目標
隨著對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的深入了解,我們意識到,企業管理目標應轉變為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保護環境、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提高企業聲譽和社會影響力等,而不僅僅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特別是現如今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率的企業,短期好像增長了一些GDP,長期卻后患無窮。企業應及時調整自身的發展戰略和管理目標,提高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來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良性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在新常態下,人才短缺、人工成本上漲仍然是現代企業發展面臨的嚴重問題。企業應善于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和愛護人才,為企業和社會發展提供有效人才。建立良性循環的人力開發體系,構建激勵機制,提升創新意愿,重視人才開發和智力投資,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使得員工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實現自身的成長。(作者單位為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