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通過描述“松花江污染事件”,分析我國環境現狀。引出了環境侵權中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來說明我國現階段的環境侵權賠償范圍的現狀即缺少全面的生態損害賠償這一制度,并對生態損害賠償這一制度的概念,責任主體的確定,請求權主體的認定,以及生態損害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進行具體分析。主要剖析了國外環境侵權損害賠償體系的狀況,在外國立法的啟發下,提出我國全面建設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設想。
一、研究意義
通過研究,有利于環境法的侵權責任法實體和程序內容的完善,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發展,促進法學研究和法學教育的發展。力求通過一個全新的視角,前瞻性的探討我國未來環境侵權中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體系,這些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二、研究現狀
我國環境侵權立法多而雜,各法缺少統一協調,環境侵權案件審理程序復雜,執行落實難度大,企業和地方性政府追名逐利,環境侵權中的生態損害賠償制度難以發展與落實。建立有效的社會化填補機制,這樣才會對以后的賠償起到快速,有效,及時進行賠付的作用。
環境侵權的頻發已然成為了全球普遍關注的話題,我國2005年歲末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引人深思。
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一車間發生爆炸。截至同年11月14日,共造成5人死亡、1人失蹤,近70人受傷。爆炸發生后,約100噸苯類物質(苯、硝基苯等)流入松花江,造成了江水嚴重污染,沿岸數百萬居民的生活受到影響。2005年11月21日,哈爾濱市政府向社會發布公告稱全市停水4天,“要對市政供水管網進行檢修”。此后市民懷疑停水與地震有關出現搶購。同年11月22日,哈爾濱市政府連續發布2個公告,證實上游化工廠爆炸導致了松花江水污染,動員居民儲水。同年11月23日,國家環保總局向媒體通報,受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爆炸事故影響,松花江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
俄羅斯對松花江水污染對中俄界河黑龍江(俄方稱阿穆爾河)造成的影響表示關注。中國向俄道歉,并提供援助以幫助其應對污染。新任國家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2006年1月7日要求,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要規劃到省、任務到省、目標到省、資金到省、責任到省,確保沿江群眾吃上干凈水。
由于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發生爆炸,導致有害物硝基苯等進入松花江,是松花江受到嚴重污染,同時也使哈爾濱停止供應自來水四天。水資源的污染會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同時也會對水生生物造成污染和危害,對海洋資源造成破壞。任何資源都是有限的,人類應合理的開發利用資源,減少污染。近年來,除了“松花江污染事件”,還有許多類似于松花江污染事件的生態損害,這說明了我國迫切需要完善相關生態損害賠償的立法等,來減少或避免生態損害再過我國的進一步發展,環境侵權中的缺失部分也即生態損害賠償制度應該全面推廣。
三、生態損害賠償的概述
(一)生態損害賠償的概念
我國現有的立法如《環境保護法》第64條和《侵權責任法》第65條中“因環境污染造成損害的”,“侵權責任”,這就將概念限定在了“環境侵權”的范圍之中。傳統侵權理論中,環境侵權是指因人為的活動致使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受破壞或污染而侵害他人人身,財產權益和環境權益,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這就可以得出:環境侵權對應的客體為特定主體的人身權,財產權。
(二)生態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確定
生態損害侵權主體,生態損害行為主體有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的組織。通過我國《環境保護法》第6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三)生態損害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
1.要有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
2.造成生態損害事實。
3.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與生態損害結果之間要有因果關系。
四、外國立法經驗借鑒
美國以《超級基金法》為主導,懲罰性賠償為創新,《超級基金法》最突出的貢獻是建立一種新的民事責任體制,使政府能夠從“潛在責任人”獲得恢復環境的費用。在暫時找不到責任人和侵權人,責任人不確定或者責任人無力或不愿意承擔損害賠償費的情況下,政府用基金治理并恢復環境,在其后政府或基金代理人可以對責任人起訴追回費用。
五、全面推廣生態損害賠償制度的具體設想
(一)完善生態損害賠償立法,健全環境損害賠償方面的法律制度
在《環境保護法》中明確提出“生態損害”概念是生態環境保護的第一步,下一步我國應盡快制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法》,借鑒國內外相關的立法經驗,對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將面臨的問題進行全面,詳細的規定。
(二)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法律責任
對于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要依法基于生產者以嚴厲的懲罰措施,或者提高罰款的額度,對于一些嚴重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生產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三)構建生態損害賠償的責任保險制度
生態損害賠償的責任保險制度從性質上來看是基于民事責任的一種分散風險和防范侵權損害的法律規范,由保險人根據保險合同的約定向第三人支付賠償的財產保險類型。(作者單位為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省原陽縣人民檢察院)